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清朝 > 正文

醫(yī)方論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4/3

欲救人而學醫(y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y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y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y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則良心現(xiàn),良心現(xiàn)斯畏心生。

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癥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后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nèi),而痛癢相關(guān)矣!故醫(yī)雖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懼乎哉!近年以來,疊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殘,學醫(yī)者紛紛日起,吾恐其無有師承而果于自用也。

故于拙刻《醫(yī)醇剩義》中先標一“醇”字,此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謂。若僅如是,淺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謂"醇"者,在義理之的當,而不在藥味之新奇。如仲景三承氣湯頗為峻猛,而能救人于存亡危急之時,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謂“醇”也。夫?qū)W難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學人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后共此一途。行遠自邇,不惑于他歧,如是而已矣。第書籍散失,學人難于博觀而約取之。鄉(xiāng)曲之士,每以《醫(yī)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甫經(jīng)臨癥輒檢用之。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少,漫無別擇,草菅人命矣!茲于所集各方之后,逐加評論,蓋欲為初學定范圍,非敢為高明下針砭也,且欲學人澹其謀利之欲,發(fā)其救人之心,猶前志云。


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甫題于古延陵之寓齋

發(fā)凡

一、是編專為初學而設(shè),但取《醫(yī)方集解》所選之方,逐一評論,其余概不旁及。

一、是編但載一方一論,與原書對看自明,其主治與注釋,一概不錄,以歸簡便。

一、學醫(yī)而不讀《靈》、《素》,則不明經(jīng)絡(luò),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溫涼之用,而不知變化?!都狻匪x之方,原以仲景及四家為宗。其余所收者,不過張、王、許、錢、嚴、陶數(shù)人而已,本未嘗博采群書也。然于此而得其醇,化其偏,觸類引伸,亦可以無大過。有志之士,欲求更上一層,則自有由博返約之法在。

一、雄以駑駘下質(zhì),何敢以管窺之見妄議古人。然欲為初學折衷一是,則僭妄之罪所不敢辭!

六味地黃丸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山茱肉(酒潤)山藥四兩茯苓(乳拌)丹皮澤瀉三兩蜜丸。

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jīng),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收攝脾經(jīng),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并治,洵補方之正鵠也。

附桂八味丸

熟地八兩山茱肉四兩山藥四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附子一兩肉桂一兩蜜丸。

附桂八味為治命腎虛寒之正藥,亦導龍歸海之妙法。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于脈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guān)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勢矣。


知柏八味丸

大熟地八兩山茱肉四兩山藥四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知母二兩黃柏二兩蜜丸。

知柏八味雖云壯水制火,究竟苦寒太過,徒傷胃氣,水亦無以滋生,不如用介類潛陽生精益髓之法為妥。或腎有邪火,強陽不萎等癥,可以暫用。

七寶美髯丹

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白茯苓(乳拌)半斤牛膝(酒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當歸(酒洗)枸杞(酒蒸)菟絲子(酒浸蒸)各半斤破故紙(黑芝麻同拌炒)四兩蜜丸。

此溫補命腎、兼攝納下元之劑。地黃補腎中之陰,首烏補腎中之陽,各為君藥,不可合并,用各有當也。


還少丹

熟地二兩山藥一兩五錢牛膝(酒浸)一兩五錢枸杞(酒浸)兩半山茱肉茯苓(乳拌)杜仲(姜汁炒)遠志(去心)楮實(酒蒸)五味子(炒)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蓯蓉(酒浸)各一兩石菖蒲五錢加棗肉,蜜丸。

此方以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用意極佳。微嫌遠志、菖蒲二味開透太過,與羸乏盜汗等癥不宜,不如酌用丹參、柏仁之類為妥。


麻黃湯

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用)先煮麻黃數(shù)沸,去沫,內(nèi)諸藥煎。熱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仲景立方之祖,醫(yī)中之圣也。所著《傷寒》、《金匱》諸書,言言典要,為后人度盡金針。

即如傷寒太陽一癥,頭緒最繁,有風傷衛(wèi)者,有寒傷營者,有風寒兩傷營衛(wèi)者。不得其解,無所措手。今觀其用桂枝湯治風傷衛(wèi),用麻黃湯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wèi)。劈分三項,開三大法門,后人察脈辨癥,謹守成規(guī),庶不至于僨事。但仲景本為隨受隨發(fā),冬月之正傷寒而設(shè),非可以此法混施于春溫、溫疫等癥。后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誤人實多。

于是辨論者紛紛而起,遂將溫癥寒癥糾纏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則以為春溫歸春溫,溫疫歸溫疫,傷寒歸傷寒,各分門類劃然了然,不必互相引證,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生姜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

此治風傷衛(wèi),解表之輕劑也,加減之法最多。細看注中之方,凡仲景所加減者,無不絲絲入扣,至后人之法,亦盡有可用,但須細心參酌,因癥而施,始為得之。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一塊(如雞子大)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此為風寒兩傷營衛(wèi)而設(shè),即麻黃湯加石膏、姜、棗也。麻黃湯中本用桂枝,可見仲景治寒未嘗不兼治風,則風寒兩傷營衛(wèi)者用麻黃湯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蓋因風寒兩傷營衛(wèi),非但傷風傷寒之可比,郁熱必倍加。故用石膏體重味輕,以瀉郁熱;姜、棗甘溫,以反佐之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干姜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此方全為外有風、內(nèi)蓄水而設(shè)。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復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變而為辛散,外去風而內(nèi)行水,亦名曰青龍者,亦取發(fā)汗,天氣下為雨之義也。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生姜三兩桂枝芍藥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太陽癥無汗宜用麻黃湯矣,乃變其法,于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二味,此中奧義全在“惡風”二字。但惡風而不惡寒,則不在寒傷營之例,乃太陽表癥未解,將入陽明之象。故用麻黃以發(fā)汗,桂枝以去風,參用葛根,以阻其入陽明之路。若拋荒本經(jīng)之病,而預用引經(jīng)之藥,便為開門揖盜,仲景斷不為也。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共為末,熱水或酸齏水調(diào)下。

“高者因而越之”,經(jīng)有明訓,即吐法也。后人視為畏途,久置不講,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間,消之匪易,因其火氣上沖之勢,加以吐法,使傾筐倒篋而出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類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風治黃。惟注中“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二語,須與申明∶蓋飲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陰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氣窒塞,使脾氣不通耳。

又必新入之食,尚為完谷,故可用吐,若經(jīng)宿之后,將為燥糞滯于胃中,便宜攻下,豈可尚用吐法乎!

參蘆散

人參蘆(研為末)水調(diào)下一、二錢?;蚣又駷r和服。

化痰清火,頗為平穩(wěn),但用以涌吐,恐力尚不逮也。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注中治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眠,懊身熱等癥?!昂雇孪潞蟆币徽Z,宜善體會,蓋言或汗后,肌表雖解而里熱未除;或吐后,痰氣雖平,而陽邪未去;或下后,里滯雖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節(jié)而言,并非謂三法并用之后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誤認三法并施,雖有壯夫,豈能堪此?且三法并用之后,豈尚有余邪未清者乎?不參活句,謬以千里矣!仲景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開解肌理。真超凡入圣之方,其各種加減之法,亦俱有精義,不得草草讀過。

稀涎散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礬一兩共為末,溫水調(diào)下五分,或加藜蘆。

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義本之《內(nèi)經(jīng)》,而方則出于仲景。古人體氣壯實,不妨用之,后世機心日開,嗜欲日甚,元氣大傷,稟受甚薄,一經(jīng)涌吐,汗而且喘,百變叢生。后人不敢輕用,蓋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癥,方足以斬關(guān)奪門,然尚有醒后緩投藥餌,痰不可盡攻之戒!可知虛人及尋常之癥不可輕用吐法也。

干霍亂吐方

燒鹽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痧癥至元而始著。元以前,但有霍亂之名,無所謂“痧癥”也。欲吐不得,欲瀉不得,陰陽顛倒,氣閉血凝,癥極危險,故不可進藥餌谷食。燒鹽、童便以吐之是也。然必須外用針刺人中、少商、委中、舌尖等處,再用手揉其穴,令血能多出,則毛竅方開,而氣始得漸達。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三合枳實五枚濃樸半斤先煎樸、實,將熟內(nèi)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nèi)和芒硝服。

攻下之法,原因?qū)嵃Y俱備,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復救。故用斬關(guān)奪門之法,定難于俄頃之間,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陰之訓也。乃后人不明此義,有謂于攻下藥中,兼行生津潤導之法,則存陰之力更強,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潤之藥,則互相牽制,而蕩滌之力輕矣!此譬如寇盜當前,恣其焚掠,所過為墟,一旦聚而殲之,然后人得安居,而元氣可以漸復。是去實可以保陰,乃相因之理,方得“存”字真解。并非謂攻實即是補陰,并可于攻下中寓養(yǎng)陰法也。仲景制大承氣湯,用枳實開上焦,用濃樸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黃之善走者統(tǒng)率之,以蕩滌三焦之堅實,正聚寇盡殲之大法。而又恐藥力太猛,非可輕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氣,先與小承氣之訓。夫以仲景之神靈,豈尚待于先試,實恐后人審癥未確,借口成法,孟浪輕投,不得不諄諄告誡,此實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于三陰多可下之癥,三陽惟正陽明可下,少陽必不可下,而陽明中夾有太陽、少陽癥者,亦斷不可下。惟太陽癥脈緊、惡寒、無汗、腹痛者,乃陰氣凝結(jié)營分,亦可用溫、用下。細看方書,宜下忌下之條,慎重斟酌,始為得之。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濃樸二兩枳實三枚(麩炒)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癥,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惡熱口渴、腹?jié)M,中焦燥實”數(shù)語,最宜著眼??梢姴≡谄⑽福c上焦無涉,若雜入枳、樸以犯上焦,則下焦之濁氣必隨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樸,加甘草,使之專入脾胃,而又緩芒、黃善走之烈,謹慎周詳,毫發(fā)無憾。


大陷胸湯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

傷寒下之早,則反為結(jié)胸。蓋緣邪尚未入陽明,若先下之,則邪未去而徒傷胃氣,邪反得乘虛入胃,而為結(jié)胸?;驘釀佟⒑畡?、痰勝、濕勝,諸瀉心湯參酌用之,最為妥善。此癥仲景用瀉心、承氣諸法,而用大陷胸湯者,因三焦俱實,而又有水氣,故不得不改用此方。

觀胃至前后兩條,有云∶“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則津液大傷,近于陽結(jié)。又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jié)胸,則近于陰結(jié)。此二條,似不堪此峻劑矣!丹溪亦微有不滿之意,后人自當以慎重為宜。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一枚小陷胸湯非但治小結(jié)胸,并可通治夾滯時邪,不重不輕,最為適用。

原標題:醫(yī)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