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豬腸(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豬腸為豬科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的腸。宰殺后,剖腹取得,洗凈,鮮用或冷藏備用。全國各地均產(chǎn)。

  • 中藥名稱豬腸

  • 中藥學名(拉丁名)

  • 別 名豬臟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動物藥

  • 分布區(qū)域全國各地均產(chǎn)。

來源

本品為豬科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的腸。(《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入藥部位

動物

采收加工

宰殺后,剖腹取得,洗凈,鮮用或冷藏備用。(《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寒。歸大、小腸經(jīng)。(《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清熱,祛風,止血。(《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腸風便血,血痢,痔漏,脫肛。(《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或入丸劑。(《中華本草》)

用藥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不清,脾虛滑瀉者,均忌?!?/span>

中藥配伍

1.治腸風痔漏下血:①豬腸頭五寸,煮爛。用黃連為末,和搗極如泥,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魯府禁方》)②生豬臟一條(切),控干,以槐花炒干為末,填入臟內(nèi),兩頭線縛了,以好米醋于磁石器內(nèi)慢火煮爛,切片,沙缽內(nèi)研爛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當歸酒下。(《世醫(yī)得效方》)③用豬臟頭一個,納胡荽縛之。煮熟,露一宿,空心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2.治內(nèi)痔:黃連(酒煮)十兩,枳殼(麩炒)四兩。以大腸臟七寸,入水浸糯米于內(nèi),煮爛搗為丸。(《本草蒙筌》連殼丸)
3.治內(nèi)外痔:雄豬大腸三尺(去肛門七寸),刺猬皮三張(新瓦煅存性),明礬、槐米各四兩。上三味為末,入大腸內(nèi),兩頭扎住,銅鍋煮爛,搗勻,成丸(如油膩難丸,可加炒米粉和之)。每日清晨開水四五錢。(《惠直堂經(jīng)驗方》)
4.治滑泄:吳茱萸不以多少,揀凈,用大獖豬臟一兩條,以吳茱萸實滿,扎定兩頭,熟炭火煮令極爛,研細,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以米飲吞下五十丸。(《百一選方》)
5.治脾經(jīng)遍身癢癩如松皮疼痛:硫黃二兩,豬大腸半條。先將硫黃研末,貫入腸內(nèi),連油兩頭扎緊,放砂鍋內(nèi),久煮爛,同搗成膏如泥,粗布兜揩遍身。(《瘋門全書》)
6.治小兒呀呷不止:豬腸一截,郁金末、蚌粉各一兩。上三味,將二味納腸中,系兩頭,火炙干,細羅為末。每服半錢匕,夜臥,熟水調(diào)下,三服,頓服盡。(《圣濟總錄》)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千金?食治》:“主消渴,小便數(shù),補下焦虛竭。豬洞腸,主洞腸挺出血多者。”
2.《本草求原》:“治腸風臟毒,熱痔血痢?!?/span>
3.《本草圖經(jīng)》:“主大、小腸風熱?!?/span>
4.《綱目》:“潤腸治燥,調(diào)血痢臟毒?!?/span>

原標題:豬腸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