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白芍(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主產于安徽亳州(習稱“亳白芍”)、浙江杭州(習稱“杭白芍”)和山東菏澤。

  • 中藥名稱白芍

  • 中藥學名(拉丁名)PAEONIAE RADIX ALBA

  • 別 名白芍藥、金芍藥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毛茛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安徽亳州(習稱“亳白芍”)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地

主產于安徽亳州(習稱“亳白芍”)、浙江杭州(習稱“杭白芍”)和山東菏澤。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棕紅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huán)踞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6-15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中國藥典2020》)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淀粉粒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具緣紋孔導管和網紋導管直徑20-65μm。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yī)方》芍藥湯)
②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后重,下血調氣:芍藥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④治產后血氣攻心腹痛:芍藥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芍藥湯)
⑤治痛經:白芍二兩,干姜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三大兩,干姜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⑦治金創(chuàng)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并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⑧治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后方》)

中藥炮制

白芍: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
炒白芍:取凈白芍片,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微黃色。
酒白芍:取凈白芍片,照酒炙法(通則0213)炒至微黃色。(《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浙藥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煉法云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采得凈刮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內蒸之,上覆以凈黃土,一日夜熟,出陰干。"
2.《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谷,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為藥,遂暴干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入藥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谷丘陵有生者為勝爾。"
3.《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ㄈ~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家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為病,則身發(fā)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4.論芍藥酸收性能:
4.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注解傷寒論》)
4.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
4.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為肺金之氣,郁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濕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
4.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家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里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產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產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里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
4.5黃宮繡:"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于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后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yǎng),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4.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云,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郁者,以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藥義明辨》)
5.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圣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圣相傳之法。說者每謂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藥。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fā)而不可制,當其沖者,實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jié)M痛、胸脅刺痛、支撐脹悶,無一非剛木凌脾之病。宋、元以來,治此者多尚香燥氣藥,以剛濟剛,氣行而通則不痛。非不暫圖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陰愈耗,肝愈橫,頻發(fā)加劇,卒至肝脾之陰兩竭,而燥藥且不可復施,此行氣伐肝,適以變本加厲,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仲圣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yǎng)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而芍藥所以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者,其全體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與伐肝之劑作一例觀也。"(《本草正義》)
6.論芍藥止腹痛:
6.1朱丹溪:"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并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引自《綱目》)
6.2虞傳:"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皮里,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備要》)
7.論芍藥非補養(yǎng)之物:陳修園:"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yǎng)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為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氣者,謂邪氣得攻而凈,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本草經讀》)
8.論產后忌用白芍:
8.1朱丹溪:"產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綱目》)
8.2李時珍:"產后肝血己虛,不可更瀉,故禁之。"(《綱目》)
8.3張景岳:"(白芍藥)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產后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產后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產后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
8.4張山雷:"丹溪謂產后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故也。頤謂產后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芍是酸寒,虛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實熱當下,硝、黃、芩、連且皆不避,又安有獨禁芍藥一味。而乃曰產后不可用芍,則凡是娩身之后,獨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謂治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后諸疾,則又是不問寒熱虛實而概言之,適與丹溪相反。究之有為而言,兩者之說,是是非非,各有所當,非可執(zhí)死法以困活人者也。"(《本草正義》)
9.論白芍與赤芍功用之差異:
9.1劉翰:"別本注云,此(芍藥)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開寶本草》)
9.2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注解傷寒論》)
9.3李時珍:"白芍藥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度杖A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綱目》)
9.4張景岳:"芍藥,白者味首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肢血。"(《本草》)
9.5蔣溶:"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郁者則用赤芍,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萃金裘本草述錄》)
9.6張山雷:"《本經》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血養(yǎng)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故益陰養(yǎng)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本草正義》)

傳說淵源

       白芍和赤芍入藥的過程,與一個傳說有關。
       傳說三國名醫(yī)華佗的房前屋后都種滿了藥草。他對這些藥草都有很深的研究。一天,他將一位朋友送來的一棵芍藥栽到了窗外的地上,隨后研究了幾天,結果沒有發(fā)現它有什么藥用價值,于是不再理睬。一天晚上華佗朦朧入睡之際聽到窗外有人啼哭,睜眼望去,透過月光看到窗外站著一個紅衣女子。他趕緊爬起來跑出去觀瞧。結果外面沒有人影,只有那棵紅花芍藥在風中輕輕抖動。他好生奇怪,回到屋里把妻子叫醒說了情況。妻子笑著說:“芍藥姑娘顯靈了。她對你的冷漠表示不滿。”華佗說:“芍藥確實沒有多大用處呀?!逼拮诱f:“村頭鄭大嫂會用芍藥根醫(yī)治月經病,不少婦女都悄悄地去找她?!比A佗說:“婦科病是我的弱項。我明天就去找鄭大嫂請教。
       華佗向鄭大嫂請教后,得知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將芍藥根加工成白芍和赤芍。白芍可以醫(yī)治一般性的月經過多和危害很大的崩漏。赤芍可以用來醫(yī)治閉經,也能醫(yī)治跌打損傷。白芍和赤芍的用量都是每劑三錢,煎湯服用。藥量一般不要加大,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以后華佗對白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知白芍醫(yī)治崩漏是通過養(yǎng)血實現止血功能的。他認為崩漏不是單純的出血不止,而是血液里有了“病邪”,“病邪”使血液“妄行”即異常運行,所以首先應該把血液調養(yǎng)好,調養(yǎng)好了經血就會恢復正常,不能單純地用止血藥去止。白芍這種藥就具備著良好的婦科方面的養(yǎng)血功能。
       華佗后來被曹操殺害了,他撰寫的醫(yī)藥書籍也隨之佚失了。但部分內容包括白芍和赤芍的加工方法以及功效等等通過他的學生們傳承下來了。

原標題:白芍
詞條標簽:芍藥,白芍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