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葛根(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習稱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主產(chǎn)于湖南、河南、廣東、浙江、四川。

  • 中藥名稱葛根

  • 中藥學名(拉丁名)PUERARIAE LOBAMLE RADIX

  • 別 名雞齊根、干葛、甘葛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湖南、河南、廣東、浙江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習稱野葛。(《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湖南、河南、廣東、浙江、四川。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縱切的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長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紋理不明顯。質(zhì)韌,纖維性強。氣微,味微甜。(《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辛,涼。歸脾、胃、肺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jīng)活絡,解酒毒。(《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10-15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表虛多汗與陽虛上亢者慎用。(《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單粒球形,直徑3-37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復粒由2-10分粒組成。纖維多成束,壁厚,木化,周圍細胞大多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石細胞少見,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38-70μm。具緣紋孔導管較大,具緣紋孔六角形或橢圓形,排列極為緊密。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放置2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葛根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葛根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2.5:0.2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太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傷寒論》葛根湯)
2.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
3.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升麻、干葛(細銼)、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升麻葛根湯)
4.治癍疹初發(fā),壯熱,點粒未透: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鑒》)
5.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fā)動:生葛根二斤;搗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師集驗方》)
6.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頓服。(《廣利方》)
7.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生葛根,搗取汁,每服一小盞。(《圣惠方》)
8.治妊娠熱病心悶: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傷寒類要》)
9.治卒干嘔不息: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許。(《補缺肘后方》)
10.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飲之,取醒,止。(《千金方》)
11.治食諸萊中毒,發(fā)狂煩悶,吐下欲死:煮葛根飲汁。(《補缺肘后方》)
12.治服藥失度,心中苦煩:飲生葛根汗大良。無生者,干葛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補缺肘后方》)
13.治急性腸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煎煮40分鐘,去渣,置藥汁鍋于火爐上保持適當溫度(以不致燙傷為度)。另以1市尺見方之10層紗布墊4塊,浸以藥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續(xù)熱敷,每次1小時,每天2至3次?!病逗幽厢t(yī)學院學報》9(4):203;1965〕
14.治金瘡中風,痙欲死:搗生葛根一,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搗末,溫酒調(diào)三指撮,若口噤不開,但多服竹瀝,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后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南藥

相關論述

1. 張元素:用此(葛根)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即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大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fā)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若頭顱痛者可服之。
2. 李杲:干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圣藥也。
3.《綱目》: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乃太陽經(jīng)藥,兼入肺經(jīng),肺主皮毛;葛根乃陽陰經(jīng)藥,兼人脾經(jīng),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fā)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4.《本草經(jīng)疏》: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之要藥也,故主消渴,身大熱,熱壅胸隔作嘔吐。發(fā)散而升,風藥之性也,放主諸痹。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及遍身骨疼看,足太陽也,邪猶未入陽明,故無渴證,不宜服。
5.《本草匯言》:葛根,清風寒,凈表邪,解肌熱,止煩渴,瀉胃火之藥也。嘗觀發(fā)表散邪之藥,其品亦多,如麻黃拔太陽營分之寒,桂枝解太陽衛(wèi)分之風,防風、紫蘇散太陽在表之風寒,藁本、羌活散太陽在表之寒濕,均稱發(fā)散藥也,而葛根之發(fā)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fā)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非若藁本、羌活,發(fā)散而又有耗營血之虞也?!渡褶r(nóng)經(jīng)》謂起陰氣,除消渴,身大熱,明屬三陽表熱無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傷風傷寒,溫病熱病,寒邪已去,標陽已熾,邪熱伏于肌腠之間,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煩渴,仍頭痛發(fā)熱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熱可也,否則舍葛根而用辛溫(如麻、桂、蘇、防之類),不惟疏表過甚,而元氣虛,必致多汗亡陽矣。然而葛根之性專在解肌,解肌而熱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諸書又言能發(fā)汗者,非發(fā)三陽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發(fā)風溫在經(jīng)之汗也,實乃發(fā)三陽寒郁不解,郁極成熱之汗也。 又如太陽汗出不徹、陽氣怫郁,其人面色緣緣正赤,躁煩不知痛之所在,短氣,更發(fā)汗以愈,宜葛根湯治之,郁解熱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諸書言發(fā)汗者此也。
6.《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涼散,雖善達諸陽經(jīng),而陽明為最, 以其氣輕,故善解表發(fā)汗。凡解散之藥多辛熱,此獨涼而甘,故解溫熱時行疫疾,凡熱而兼渴者,此為最良,當以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7.《藥品化義》: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錢,能理肌肉之邪,開發(fā)腠理而出汗,屬足陽明胃經(jīng)藥,治傷寒發(fā)熱,鼻干口燥,瘧疾熱重。蓋麻黃、紫蘇專能攻表,而葛根獨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涼,能鼓舞胃氣,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虛熱渴,酒毒嘔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藥,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陽氣郁遏于脾胃之中,狀非表癥,飲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發(fā)熱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風、羌活,升陽散火,清肌退熱,薛立齋常用劑也。若金瘡、若中風、若痙病以致口噤者,搗生葛根汁,同竹瀝灌下即醒,干者為末,酒調(diào)服亦可。痘瘡難出,以此發(fā)之甚捷。
8.《本經(jīng)逢原》:葛根輕浮,生用則升陽生津,熟用則鼓舞胃氣,故治胃虛作渴,七味白術散用之。又清暑益氣湯兼黃柏用者,以暑傷陽陰,額顱必脹,非此不能開發(fā)也。
9.《本經(jīng)疏證》: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蔞但FU陰律,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陽氣,而能兼擅二者之長,故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看(葛根湯證),太陽被下,利遂不止,脈促喘汗者(葛根芩連湯證)咸用之。蓋兩者之利,為陽盛于外,不與陰交,陰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陰氣,使與陽浹,得曳以上行,則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陽之遏于外者,隨胃陽鼓蕩而散矣。
10.《藥醫(yī)學叢書》:葛根,斑疹為必用之藥,亦并非已見點不司用,痧麻均以透達為主,所懼者是陷,豈有見點不可用之理惟無論痧麻,舌絳且干者,為熱入營分,非犀、地黃不辦,誤用葛根,即變證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傷寒陽陰癥已見,太陽未罷,得葛根良。太陽已罷,純粹陽明經(jīng)癥,得葛根亦良。惟溫病之屬濕溫及伏暑、秋邪者不適用,此當于辨癥加之注意。若一例橫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見白,則用之不當之為害也。
11.《本草正義》: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傷寒論》以為陽明主藥,正惟表寒過郁于外,胃家陽氣不能散布,故以此輕揚升舉之藥,捷動清陽,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陽舒展,所以葛根湯中仍有麻黃,明為陽陰表寒之主藥,非陽明里熱之專司,若已內(nèi)傳而為陽明熱,則仲景自有白虎諸法,非葛根湯之所宜用。其葛根黃芩黃連湯方,則主陽明協(xié)熱下利,貌視之,頗似專為里有實熱而設,故任用芩、連之苦寒,則葛根似亦為清里之品;抑知本條為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之變,邪熱因誤下而入里,里雖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陽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舉陷下之氣,并非為清里而設,此皆仲師選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經(jīng)》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過,降氣迅速,故雖飲多而渴不解,此藥治之,非特潤燥,亦以升清。又主嘔吐者,亦以胃氣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嘔吐。而僅知為清胃生津、甘潤退熱之普通藥劑,則似是實非,寧獨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謬矣。

傳說淵源

       古時候,在一處深山密林中住著一位白發(fā)老人,以挖藥為生。有一天,他正采藥,突然聽見山下傳來陣陣人喊馬叫聲,便伸長脖子看,但不得其然。正納悶著,卻見山下跌跌撞撞跑來一個人,近前才看清是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只見男孩不由分說,便撲通一聲跪在他面前,氣喘吁吁地說:“老爺爺,快……快救救我,他們要……殺我!”老人扶起孩子,忙問咋回事,孩子哭了,斷斷續(xù)續(xù)說出了緣由。原來,孩子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葛員外,口碑極好,但因朝里出了奸臣,誣奏葛員外私自屯兵,密謀造反,昏君便信以為真,傳旨命官兵對葛家滿門抄斬。情急中,員外讓自己唯一的男孩趕快逃走,免遭殺戮。孩子連夜逃了出來,可不曾想又被發(fā)現(xiàn),官兵眼下正追著呢!
       此等情形,焉有不救之理!慈善的老人動了惻隱之心。聽人喊馬叫聲漸漸逼近,老人拉起孩子便向山的深處奔去,東繞西拐,最后兩人躲進一秘密石洞里。官兵搜尋了幾遍,最終也只能無功而返。
       出了石洞,老人讓男孩另投別處。得救的孩子又跪下哭了:“我全家遭難,九族都難留,投奔誰呢?老爺爺救了我,我愿意終身侍奉您,為您養(yǎng)老送終。請您可憐我收留我吧。”老人想了想,說:“那行吧。但我天天翻山越嶺采藥,你當慣了大少爺,吃得了這苦么?”孩子含淚點頭:“只要活命,我啥苦都能吃?!本瓦@樣,孩子留在老人身邊,每天隨老人采藥。時間長了,通過老人講解,孩子認得很多草藥,尤其對一種色白肥大而堅實的草根印象最深,這草根能治發(fā)熱、口渴、拉肚等病。
       后來,老人過世了,孩子也長大了。他用那種草根治好了不少病人。當人們問起草根的名字時,他不由想起老人的恩賜和自己的身世,隨口說:“葛根?!币驗槔先藶楦鸺冶W×怂粭l“根”。

原標題:葛根
詞條標簽:,葛根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