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肉豆蔻(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定植后6-7年開花結(jié)果,10年后產(chǎn)量增多,25年達盛果期。結(jié)果期為60-70年,盛果期有兩次,即5-7月及10-12月。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剝?nèi)ゼ俜N皮,將種仁用45℃低溫慢慢烤干,經(jīng)常翻動,當(dāng)種仁搖之作響時即可。若高于45℃,脂肪溶解,失去香味,質(zhì)量下降。主產(chǎn)于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我國有少量引種,藥材均從國外進口。

  • 中藥名稱肉豆蔻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MYRISTICAE SEMEN

  • 別 名迦拘勒、豆蔻、肉果

  • 所屬功效類 收澀藥

  • 肉豆蔻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我國

來源

本品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我國有少量引種,藥材均從國外進口。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定植后6-7年開花結(jié)果,10年后產(chǎn)量增多,25年達盛果期。結(jié)果期為60-70年,盛果期有兩次,即5-7月及10-12月。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剝?nèi)ゼ俜N皮,將種仁用45℃低溫慢慢烤干,經(jīng)常翻動,當(dāng)種仁搖之作響時即可。若高于45℃,脂肪溶解,失去香味,質(zhì)量下降。(《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由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和不規(guī)則網(wǎng)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zhì)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10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濕熱瀉痢及陰虛火旺者禁服。用量不宜過大,過量會引起中毒,出血神昏、瞳孔散大及驚厥。人服肉豆蔻粉7.5g,可引起眩暈,甚至譫語、昏睡,大量可致死亡。(《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外層外胚乳組織,由10余列扁平皺縮細胞組成,內(nèi)含棕色物,偶見小方晶,錯入組織有小維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于淺黃色的內(nèi)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樣花紋,內(nèi)含多數(shù)油細胞。內(nèi)胚乳細胞壁薄,類圓形,充滿淀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內(nèi)有疏散的淺黃色細胞。淀粉粒多為單粒,直徑10-20μm,少數(shù)為2-6分粒組成的復(fù)粒,直徑25-30μm,臍點明顯。以碘液染色,甘油裝置立即觀察,可見在眾多藍黑色淀粉粒中雜有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裝置觀察,可見脂肪油常呈塊片狀、鱗片狀,加熱即成油滴狀。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高效硅膠G預(yù)制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缸中預(yù)飽和15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①治水濕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檳榔、輕粉各一分,黑牽牛一兩半(取頭末)。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后,日三服。(《宣明論方》肉豆蔻丸)
②治脾虛泄瀉、腸鳴不食:肉豆蔻一枚,剜小竅子,入乳香三小塊在內(nèi),以面裹煨,面熟為度,去面,碾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送下,小兒半錢。(《楊氏家藏方》肉豆蔻散)
③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各為末。生姜四兩,紅棗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棗,去姜,水干,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內(nèi)科摘要》四神丸)
④治脾泄氣痢:豆蔻二顆,米醋調(diào)面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面碾末,更以炒黨子末一兩,相和。又焦炒陳廩米為末,每用二錢七,煎飲調(diào)前二物三錢匕,旦暮各一。(《續(xù)傳信方》)
⑤治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去殼,為末)一兩,生姜汁二合,白面二兩。上三味,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diào)下,日午再服。(《圣濟總錄》肉豆蔻散)
⑥治霍亂嘔吐不止:肉豆蔻一兩(去殼),人參一兩(去蘆頭),厚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中藥炮制

肉豆蔻: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麩煨肉豆蔻:取凈肉豆蔻,加入麩皮,麩煨溫度150-160℃,約15分鐘,至麩皮呈焦黃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表面有裂隙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用時搗碎。(《中國藥典2015》)

毒性

貓一次灌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迷狀態(tài),并因肝損傷可在24h內(nèi)死亡,毒性成分為肉豆蔻醚。肉豆蔻醚可引起與本品粉劑類似的癥狀,但不同品系動物,其中毒量有一定差別。肉豆蔻醚、欖香脂素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藥性論》: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2.《海藥本草》: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
3.《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luò),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4.《開寶本草》: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
5.《綱目》:暖脾胃,固大腸。
6.《本草經(jīng)讀》: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腎泄,上盛下虛,諸逆上沖,元陽上浮而頭痛。
8.《本草衍義》:肉豆蔻,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9.《本草衍義補遺》:肉豆蔻,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駃泄?!堆芰x》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
10.《藥性類明》:肉豆蔻,溫中補脾,泄痢久不已則用之,故《本草》言冷熱虛泄,久則雖熱者其氣亦虛,非概用以溫中也。
11.《本草經(jīng)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藥。
12.《本草匯言》: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nèi)閉邪氣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
14.《本草正義》: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jié)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并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quán)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著想者。若濕熱郁滯而為此諸癥,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泄。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精切。惟珣又謂治亦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dāng)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jié)M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

原標(biāo)題:肉豆蔻
詞條標(biāo)簽:肉豆蔻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