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平時的養(yǎng)生不僅要注意皮膚身體的保養(yǎng),還要注意內在的保養(yǎng)。如今一些婦科疾病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所以對于預防這些疾病也很重要。中醫(yī)里針灸就可以有利于治療婦科疾病。
針灸三陰交穴可以有效治療婦科病
位置:三陰交穴位于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小腿內側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
作用:三陰交穴屬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經交匯之處,又名“女三里”,有調和氣血、補腎養(yǎng)肝的功用。
針灸三陰交這個穴位,可以有效治療各種婦科疾病,例如月經不調、手腳冰冷、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腳底腫脹等等。
操作:痛經或月經不調者,在月經開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鐘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綜合征等病癥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婦不宜。
乳腺增生病針灸治療
取穴:以膻中、屋翳、合谷,足三里為主穴。肝郁氣結者配太沖;肝腎陰虛者配太溪;伴有月經不調者配三陰交,伴胸悶困痛者配外關。
體會: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現為疼痛有腫塊,祖國醫(yī)學認為主要是由于惱怒、傷肝、思慮傷脾致氣血郁結于乳房而成癖。宋《婦人大全良方》“婦人久郁,乳內結核如杏,二月不消……”。明·陳實功言“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其核隨喜怒消長,此名乳癖?!睔庋鰷煌ǎ煌▌t痛,針刺治療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氣血,調經止痛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結之效。
近年來,乳腺增生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且趨年輕化,但仍以生育后女性居多,且多伴有月經不調?,F代研究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雌二醇含量增高有關,而針刺可降低血中雌二醇濃度至正常水平;同時針刺穴位可促使機體產生鎮(zhèn)痛物質,使某些致痛物質減少或消失,在痛癥治療中有一定療效,因此運用針刺治療乳腺增生可達到表里同治,標本兼顧的效果。
在選穴上,膻中、屋翳屬患部取穴,合谷及足三里為調理氣血之要穴,諸穴同用可達到疏通氣機,調理氣血之功,氣血通則腫消結散,經調痛止。由此可見針刺治療本病療效肯定,方法可行。
中醫(yī)針灸有效對付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藏不孕危機
月經不調很常見,調查發(fā)現57.06%參與女性均表示不會就月經失調就醫(yī),洪順家指出,月經不調預示著體內的內分泌紊亂,時間一長,將會增加合并其他疾病的風險,如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糖尿病的風險、心臟病的風險等等。
此外,月經不調與不排卵導致不孕密切相關。因卵巢不排卵而造成的不孕癥,稱為無排卵性不孕癥,無排卵性不孕癥臨床表現為周期經量、經色、經質均發(fā)生改變,月經周期不是提前就是拖后,甚至閉經,多年不孕。
1、經早
治法:清熱調經,以任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土穴、關元、三陰交、血海
配穴:實熱證者,加太沖或行間;虛熱證者,加太溪;氣虛證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經過多者,加隱白;腰骶疼痛者,加腎俞、次髎。
操作:關元、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血海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氣虛者針后加灸或者用溫針灸。
方義: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熱和血,調理沖任。關元屬任脈穴,為調理沖任的要穴。血海清瀉血分之熱。三陰交調理肝脾腎,為調經之要穴。
2、經亂
治法:疏肝益腎,調理沖任。以任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門、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太溪;胸脅脹痛者,加膻中、內關。
操作:肝俞用毫針瀉法,其余主穴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關元補腎培元,通調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補脾胃、益肝腎、調氣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氣之作用。
針灸巧治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怎么辦
針灸巧治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怎么辦
3、經遲
治法:溫經散寒,和血調經。以任脈及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歸來
配穴:寒實證者,加子宮;虛寒證者,加命門、腰陽關。
操作:氣海、三陰交用毫針補法,可用灸法。歸來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溫針灸。
方義:氣??梢鏆鉁仃枺瑴鼐母蓽亟浬⒑?。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可調補三陰而和血調經。歸來為足陽明經穴,可調理氣血而調經。
針灸妙計化解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屬中醫(yī)學“石瘕”“癮瘕”范疇。
[病因病機]
古人對其病因病機早有所認識,如《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曰:“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總由血運之時,余血未盡,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歸納起來,子宮肌瘤是本虛標實之證,其病因病機多為產后或經期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多產、房勞等導致氣血不和,臟腑失調,進而損傷沖任,血、瘀、痰、濕相結,阻于胞宮日久積而成瘕。又因月經量多、經期延長,不斷耗損陰血,消耗正氣,更加重了“瘕”的存在,由此因果互生,交錯盤結以致本虛標實。
[辨證分型]
1.氣滯血瘀
因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瘀留胞宮,積而成癥瘕。輕者月經正常,重者經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脹痛,小腹作脹或隱痛,有肛門部下墜感,舌質暗紅,邊有紫斑點,脈沉弦或細澀。
2.寒凝血瘀
因產時或產后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或經期冒雨涉水,過食生冷,致氣血凝滯,瘀阻胞宮,積而成癥瘕。癥見畏寒肢冷,下腹部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沉遲。
3.氣虛血瘀
因素體脾虛,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氣,氣虛行血無力,瘀阻胞宮,積而成癥瘕。癥見經期懶言乏力,月經量少,月經錯后,舌淡,苔白滑或白膩。
4.陰虛火旺
月經先期,經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熱,或下腹內覺熱,乳頭癢或刺痛,或乳房脹痛牽及腋窩,經后赤白帶下,或黃白相雜,舌質紅,苔少津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
[治療方法]
1.氣滯血瘀
理氣行滯,化瘀消癥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補法,血海、太沖、中脘平補平瀉,氣海補法,中極、期門、歸來平補平瀉,子宮穴瀉法。
方義:中脘通達三焦,太沖期門疏肝理氣,中極、氣海、歸來、子宮穴理氣調經消癥,血?;钛鐾ńj,足三里、三陰交調補氣血。
2.寒凝血瘀
溫經散寒,化瘀消癥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平補平瀉,關元(灸)補法,中極、歸來、天樞、陽陵泉、血海平補平瀉,蠡溝、子宮穴瀉法。
方義:關元補中益氣散寒通絡,三陰交、足三里調補氣血,中極、歸來活血散瘀通絡,中脘、天樞通調三焦,溫經散寒,陽陵泉、血海、子宮穴活血化瘀,散寒。
3.氣虛血瘀
益氣養(yǎng)血,化瘀消癥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灸)補法,中脘平補平瀉,氣海(灸)、關元(灸)補法,中極、歸來平補平瀉,太溪、神闕(灸)補法,子宮穴瀉法,內關平補平瀉。
方義:三陰交、足三里調補氣血,中脘通達三焦,中極、歸來、子宮穴活血散瘀通絡,氣海、關元、神闕補中益氣,補血散瘀,內關養(yǎng)心益氣。
4?.陰虛火旺
滋陰清熱,散瘀消癥
處方:太溪、三陰交補法,足三里、中脘、中極、歸來平補平瀉,子宮、曲池、公孫瀉法。
方義:太溪、三陰交養(yǎng)陰益腎,足三里、中脘調補氣血,中極、歸來、子宮穴散瘀通絡,曲池清熱抑火,公孫健脾益陰。
金伯華教授認為:本病多因氣滯、血瘀、勞累所致,治療本病重在調血,再配合行氣散瘀,以達到氣血調和、瘀結消散之目的。除針灸外,常配用活血化癥中藥如蜂房、水蛭、穿山甲、三棱、莪術等,一般肌瘤在3厘米以下治療可化,超4厘米以上實性瘤不易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