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方論小序
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難再,士生其間,動成慨往,無叩角短之謠,有戴月歸鋤之興。
是以陸沉之志,思似長沮;麋鹿之情,實甘豐草。微吟午夜,耿懷人至曙星;夢北窗,享羲皇去而以口五臟醫(yī),痛心紹,始自經(jīng)論證治日用常行耳前之嚆固然,而
時康熙乙卯巧月既望
新安羅美書于虞山麓之古懷堂
凡例
一、古之方書,得人乃傳,非人勿言,誠重之也。故扁鵲倉公輩,皆稱禁方,不輕授人。
后人寒心知其故。則見為古方難用,竟營膚淺,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鳴也。茲編本欲以仲景方為首簡,恐人猶重視而畏遠之,姑以日用諸方表表耳目者為先導。諸方義明,而后入仲景之門,亦行遠登高之自爾。
一、漢建安以前,苦于無方;宋元豐以后,《局方》猥賾。蔓延今時,何有根柢,漫無指歸《外臺》諸書,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方之佳者,咸擇而錄焉。仲景有云∶學人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論,自成無己始也。明代趙以德有《金匱衍義》,于方頗有論,吳氏鶴皋著《醫(yī)方考》。近時醫(yī)林復有張景岳、趙養(yǎng)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公,各有發(fā)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間或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詳,亦間有不愜于心者。因與素交諸同人,往來探索古作者之意,時時析疑欣賞。得見一斑,即各與分方補論,因而附列增入,少開后學。本非啖名,實未辭續(xù)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數(shù)計,故仲景分六經(jīng)而司治之,使百病咸歸六經(jīng),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經(jīng)為雜病辨證設,竟認為傷寒設,由是仲景辨證之權衡廢。夫不知證,便不知方矣。
金》,是后來《局方》之祖。然論雖多,方雖廣,而不得治之要,實千載迷途矣。后此繼起者,莫不貴敘證之繁,治法之備,集方之盛,求勝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學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無把柄。一遇盤根錯節(jié),遍試諸方,眇無所措。豈如得仲景法,不于諸病搜索,但于六經(jīng)講求,一劑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韻伯,于仲景書探討有年,所著《傷寒論翼》,多所發(fā)明。故是編于傷寒方中,錄其論最多,亦欲學人因之略見仲景一斑耳。
一、吳氏作《醫(yī)方考》,其意未嘗不欲以立方本源,開后學之蒙也。究乃拘證論方,譬多疏與方用,方之命名之。
人一、僭評方論,非取文章。故所批閱,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質證同志。人有共目一、茲選不本以數(shù)年心目,遍搜古今名醫(yī)經(jīng)論,刪纂其要,定為《古今名醫(yī)匯粹》八卷,以為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nèi)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于言黃人參云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nèi)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風,姜、桂、而生垣知有余溫之品汗;元三味除且以散諸其本位,品而氣益損其肺者下者不宜木香,趙養(yǎng)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于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凡方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者宜于周慎齋曰∶下體痿弱,虛弱者不可用補中,必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nèi)傷作瀉,藏附子于白術
黃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
黃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棗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虛勞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nèi)經(jīng)》于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復其貴立令人令建之熱善為又曰∶傷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煩,以其人中氣餒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飴糖表虛胸中陰也湯,之后惠先《金
人參養(yǎng)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fā)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癥。若氣血虛而變見諸癥,勿論其病其脈,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陳皮當歸熟地白芍五味子桂心遠志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柯韻伯曰∶古人治氣虛以四君,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肉桂,名十無故加陳治者,之主而溫之品流于四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月經(jīng)不調人參黃甘草白術茯苓木香龍眼肉酸棗仁當歸遠志姜三片,水煎服。
羅東逸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術、苓、草,所以補脾也。
立齋神,意慮見于交。
以必甚,故耳!張路玉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并加歸、術,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
此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保元湯
治氣虛血弱之總方也。小兒驚痘家虛者最宜。
黃(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氣一而已,主腎,為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為后天外為協(xié)肺元治如以氣從平用如宜燥則加苓、術,宜潤加歸,宜收加芍,當散加芎。又表實去,里實去參,中滿忌甘,內(nèi)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推明加減,其法燦然。)又云∶人知火能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此義惟東垣知之知氣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悶,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煎服如前。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復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進之。
趙以德曰∶嘔為痰飲動中,涌而出之。嘔盡本當渴,渴則可征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半伐腎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參、枳實、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于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術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調諸氣為凝滯,則陳皮、生姜為使也。凡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
瀉白散
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服。
季楚重曰∶經(jīng)云∶肺苦氣上逆。上逆則上焦郁熱,氣郁生涎,火郁生熱,因而治節(jié)不行,壅白滋腎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瀉火,補土母以食子,瀉補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諸氣之憤郁,鮮不達矣,較之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遠也。夫火熱傷氣,救肺之治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內(nèi)癥虛火爍陰,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郁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
地骨皮飲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fā)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fā)熱者。
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錢)水煎服。
柯韻伯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熱。仲景曰∶陰弱則發(fā)熱。陽氣下陷入陰中,必發(fā)熱。
然入涼補補其與四其性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誤下,邪熱入里,脈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甘草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癥,但當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明之用葛太陽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桂枝湯去桂,加白術、茯苓各三兩,減芍藥一兩。
柯韻伯曰∶汗出不徹,而遽下之,表證仍在,而反無汗,更見心下滿痛,此謂有表里證矣。
若之芍可本由便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姜。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斤,生姜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干,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
半表虛,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里,膽火上逆,移熱于脾,故自下利。
與黃非胃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甘草干姜(各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程郊倩曰∶熱在胸中,有煩躁郁悶之癥,可知胃中反有邪氣,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證寒腹中痛上下相氣,升干姜,成無己曰∶濕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表解后里氣不和,下利,嘔逆,心中至脅痞滿硬痛,汗出,短氣,頭痛,不惡大棗(十枚,掰)甘遂大戟芫花(熬,各等分)上三味,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末藥。強人一錢柯韻伯曰∶仲景利水之方,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或無汗,病在一處而止;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于外者,浩浩莫御矣。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滿而硬痛,是水邪尚留結于中,三焦升降之氣阻隔而難通矣。表邪已罷,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淡滲之品所能勝。非選利水之所至峻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束手待斃耳。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氣寒而稟性最毒,并舉而用之,氣味合,相濟相須,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決其瀆而大下之,一舉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湊,其元氣已虛,而毒藥攻邪,必脾胃反弱,使無健脾調胃之品為主宰,邪氣盡,而大命亦隨之矣。故選十棗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培脾土之虛,一以制水氣之橫,一以解諸藥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備,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滿之說而不敢用,豈知承制之理乎?張子和竊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等方,以治水腫、痰飲之病,而不知君補劑以培本,但知任毒藥以攻邪,所以善其后者鮮矣!
濟生腎氣丸
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癥,其效如神。
熟地黃(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干山藥澤瀉車前子山茱萸牛膝肉桂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臟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無所關,即為必先失其之真故用牛膝即所減。
大傷桂、蓋如散以自斗勝
八味地黃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熟地黃(八兩,用真生懷慶,洗,浸一宿,柳木甑砂鍋上蒸半日,曬干,如式九次為度,臨用桂附子(各一兩)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趙養(yǎng)葵曰∶君子觀象于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氣易舉者,陰虛火動也;藥、澤中補火喻嘉言曰∶《金匱》用八味丸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腳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漸少腹阻其胸中之陽,自致短氣,故用此腎氣不能攝水,小便恣出,氣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蟄護藥,得其旨矣。
柯韻伯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非指腎家命門氣矣則崔氏加減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熱,腎虛而不甚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附加苓以味外
六味地黃丸
主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熱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水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白茯苓干山藥(各四兩)牡丹皮(三兩)澤瀉(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柯韻伯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春生之令,上絕肺金之化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味更濃,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靜之腎之故固封借以奉生
天王補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癥。
人參酸棗仁當歸生地黃柏子仁麥冬天冬遠志五味子白茯苓丹參玄參桔梗上為末,煉蜜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柯韻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
補心耳之以生心血,玄參之咸以補心血,楫,遠志為向導,和諸藥入心而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
朱砂安神丸(東垣方)
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黃連(各半兩)生地黃(三錢)當歸甘草(各二錢)上為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下。
葉仲堅曰∶經(jīng)曰∶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之官癡妄以養(yǎng)之;安;
參蘇飲
(《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人參蘇葉干葛前胡陳皮枳殼茯苓半夏(各八分)桔梗木香甘草(各五分)生姜(五片)大棗(一枚)上水煎,熱服取汗。
葉仲堅曰∶此少陽中風,而寒濕內(nèi)著之證也。仲景于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來,雖有液無不發(fā)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
香薷飲
(《局方》)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fā)熱,惡寒,煩躁,口渴,腹痛,吐瀉者。
香薷濃樸白扁豆(炒)水煎,浸冷服。
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shù)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用之于溫暑,腹溫中加黃加減是重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