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薤白(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薤白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 Don的干燥鱗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干。小根蒜主產(chǎn)于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以江蘇產(chǎn)的質量大。藠頭產(chǎn)于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qū)。

  • 中藥名稱薤白

  • 中藥學名(拉丁名)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

  • 別 名薤根、藠子、野蒜

  • 所屬功效類理氣藥

  • 百合科

  • 分布區(qū)域小根蒜主產(chǎn)于東北、河北、江蘇、湖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 Don的干燥鱗莖。(《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小根蒜主產(chǎn)于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以江蘇產(chǎn)的質量大。藠頭產(chǎn)于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qū)。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小根蒜: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高0.5-1.5cm,直徑0.5-1.8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類白色膜質鱗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硬,角質樣。有蒜臭,味微辣。
薤:呈略扁的長卵形,高1-3cm,直徑0.3-1.2cm。表面淡黃棕色或棕褐色,具淺縱皺紋。質較軟,斷面可見鱗葉2-3層,嚼之粘牙。 (《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歸心、肺、胃、大腸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滿脹痛,瀉痢后重。(《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陰虛及發(fā)熱者慎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小根蒜:粉末黃白色。較老的鱗葉外表皮細胞,細胞壁稍連珠狀增厚。鱗葉內(nèi)表皮細胞呈類長方形,長68-197μm,寬29-76μm,細胞排列緊密。草酸鈣柱晶多見,長(7)-17-29μm。氣孔少見,多為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個。螺紋導管直徑12-17μm。
薤:鱗葉外表皮細胞,細胞壁無明顯增厚。鱗葉內(nèi)表皮細胞較大,長258-668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4g,加正己烷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薤白對照藥材4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M1,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栝樓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栝樓薤白白酒湯)
2.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栝樓薤白半夏湯)
3.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枳實薤白桂枝湯。①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4.治赤痢:薤、黃柏。煮服之。(《本草拾遺》)
5.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食醫(yī)心鏡》)
6.治奔豚氣痛:薤白搗汁飲之。(《肘后方》)
7.治霍亂干嘔不息: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過三作。(《獨行方》)
8.治灸瘡腫痛: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jīng)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梅師集驗方》)
9.治手足瘑瘡:生薤一把。以熱醋投入,封瘡上。(《千金方》)
10.治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圣惠方》)
11.治鼻淵:薤白三錢,木瓜花三餞,豬鼻管四兩。水煎服。(《陸川本草》)
12.治食諸魚骨鯁: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持繩端,吞薤到鯁處,引之。(《補缺肘后方》)
13.治妊娠胎動,腹內(nèi)冷痛;薤白一升,當歸四兩。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古今錄驗方》)

中藥炮制

炒薤白:取薤白飲片,照清炒法炒至表面色加深、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涼。(《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毒性

薤白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70.12±3.4g/kg,中毒癥狀有活動減少、四肢乏力、軟癱、抽搐的躁動不安。對于潰瘍,3g/kg給大鼠灌服,可明顯惡化潰瘍的形成。(《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淮藥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2.《本草衍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
3.《湯液本草》:下重者,氣滯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氣滯。
4.《本經(jīng)逢原》:薤白,《本經(jīng)》治金瘡瘡敗,亦取辛以泄氣,溫以長肉也。
5.《長沙解藥》:肺病則逆,濁氣不降,故胸膈痹塞;腸病則陷,清氣不升,故肛門重墜。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其諸主治:斷泄痢,除帶下,安胎妊,散瘡瘍,療金瘡,下骨鯁,止氣痛,消咽腫,緣其條達凝郁故也。
6.《本草求真》: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chǎn)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功用有類于韭,但韭則入血行氣及補腎陽,此則專通寒滯及兼滑竅之為異耳。
7.《本經(jīng)》:主金瘡瘡敗。
8.《別錄》:歸于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諸瘡中風寒水腫,以涂之。
9.《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產(chǎn)婦。骨鯁在咽喉不下者,食之則去。
10.《唐本草》: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
11.《食療本草》:治婦人赤白帶下。
12.《本草拾遺》:調(diào)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內(nèi)常惡者,但多者食之。
13.《本草圖經(jīng)》:補虛,解毒。主腳氣;煮與蓐婦飲之,易產(chǎn)。
14.《本義衍義》:與蜜同搗,涂湯火傷。
15.《用藥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氣滯。
16.《綱目》: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溫補助陽道。
17.《本草備要》:利竅。治肺氣喘急。
18.《本經(jīng)逢原》:搗汁生飲,能吐胃中痰食蟲積。
19.《嶺南采藥錄》:和生鹽搗爛敷瘡;被鐵針傷,留鐵銹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發(fā)散解表,健胃,開膈。
20.《南京民間藥草》:打爛外敷,治各種瘡癤。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內(nèi)服。

傳說淵源

       傳說有個叫薤白的河南人在京城做官,由于公務繁忙,積勞成疾,患了重病。請朝中太醫(yī)診治。太醫(yī)診脈后,說道:“你的病實屬胸痹,已到后期,看來很難挽回了!”他求問太醫(yī)還有什么良方,太醫(yī)說:“你若能脫離政務,清靜休養(yǎng),或許還能延長壽日?!?/span>
       薤白說:“公事繁忙,實不能脫身哪!”太醫(yī)又勸道:“病已至此,也只有這樣了。我倒給你想了個好的去處,伏牛山南麓有個丹霞寺,那里最清靜,寺里有個老和尚百歲有余,耳聰目明,爬山涉水,健步如常,人稱金鋼和尚。也許他那里還能學點養(yǎng)生之道?!?/span>
       薤白聽罷,無奈只好告假,來到了丹霞寺尋求醫(yī)病良方。
       這丹霞寺,云霧繚繞松柏參天,鳥魚花香,風景優(yōu)美,宛如仙境一般。
       他來到這里,正值吃飯的時候。小和尚隨即送來菜饃面湯。
       老和尚說道:“連年災荒,寺中缺糧,常以野菜度日,今日以菜饃相待,實屬不恭,請施主原諒!”薤白又饑又渴,也不品味,兩個菜饃一氣吃光。然后說道:“長老用野菜做餐,勝過美味佳肴,真乃佛地皆寶啊!”老和尚笑道:“哪里,哪里,這是山中小蒜做的餅子,并非稀奇之物,只是你饑不擇食罷了?!闭f罷二人哈哈大笑起來。
       老和尚又問:“施主又不在京城,來到寒寺,有何貴干?”他說明來意之后,老和尚又說道:“施主若不嫌寒寺清苦,我愿幫你解除病苦。”于是,薤白就在丹霞寺住下了。
       和尚們每天挖山小蒜摻米面做飯,薤白吃慣了,便習以為常。加之每天早晨隨和尚習拳練功,又與和尚一起登山挖野菜,漸覺四肢有力,病情漸為好轉。八九個月以后,薤白身體康復,告別了老和尚,便下山回京找朝中太醫(yī)復診。
       此時的太醫(yī)正為皇上的胸痹癥發(fā)愁,他一見薤白神采奕奕地回來了,非常驚奇。薤白笑著問道:“太醫(yī)曾斷言我的病難以醫(yī)治的呀。”說完,向太醫(yī)敘述他在山中的八九個月的生活經(jīng)過。
       太醫(yī)聽后說道:“那時你在朝中日理萬機,寢食無常,當然服藥無效,難以好轉。此去丹霞寺休養(yǎng),身安心靜,加之又吃山小蒜,我想這小蒜定是通胸陽之良藥。”
       薤白聽罷,忙說:“既然小蒜有如此效能,你何必為皇上的胸痹癥發(fā)愁呢?”太醫(yī)說:“按皇家規(guī)定,藥未入書,朝廷忌用。”薤白勸說道:“你可將我的情況向皇上稟報,聽聽皇上的旨意?!?/span>
       于是太醫(yī)奏本皇上,皇上一聽,龍顏大悅,忙下旨意,讓太醫(yī)命人速采來山小蒜。太醫(yī)親自煎好,讓皇上服下,不消幾日,病情很快見輕。即降旨將小蒜以“薤白”為名,載入藥書,以供醫(yī)用。
       從此,中藥里又添了薤白一味,朝中太醫(yī)用薤白為主藥,佐以栝蔞、丹參、枳實、降香等,治愈了數(shù)百例胸痹病癥。

原標題:薤白
詞條標簽:藠頭,薤白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