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烏蘞莓(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烏蘞莓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全草或根。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 中藥名稱烏蘞莓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HERBA SEU RADIX CAYRATIAE JAPONICAE

  • 別 名五葉莓、籠草、烏蘞草

  •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 葡萄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

來源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全草或根。(《中華本草》)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干燥帶葉莖藤。(《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干燥全草。(《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中華本草》)
夏、秋二季采割,曬干。(《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夏、秋二季采收,干燥。(《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扭曲,有縱棱,多分枝,帶紫紅色;卷須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皺縮;展平后為鳥足狀復(fù)葉,小葉5,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中脈有毛茸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有長柄,側(cè)生小葉較??;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漿果卵圓形,成熟時黑色。氣微,味苦、澀。(《中華本草》)
本品常纏統(tǒng)成團。莖圓柱形、老莖紫褐色,有縱棱,幼莖黃綠色,卷須與葉對生。葉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完整葉呈鳥足狀復(fù)葉,葉柄長3-8cm,小葉5,中間小葉較大,橢圓狀卵形,長4-6cm,寬2.5-3cm,小葉柄長2-3cm,兩側(cè)小葉較小,成對生于同一葉柄上,小葉片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聚傘花序(果)腋生,具長柄,果實卵形,長約7mm,灰黑色。氣微,味淡。(《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呈段狀。莖圓柱形,扭曲,有縱棱,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卷須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多皺縮、切斷;完整者展平后橢圓狀卵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聚傘花序(果)腋生,具長柄,果實卵形,長約7mm,灰黑色。氣微,味淡。(《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苦、酸,寒。歸心、肝、胃經(jīng)。(《中華本草》)
苦、酸,寒。(《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苦、酸,寒。歸心、肝、胃經(jīng)。(《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藥材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中華本草》)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藥材主治

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fēng)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中華本草》)
用于癰腫,疔瘡,痄腮,丹毒,風(fēng)濕痛,黃疸,痢疾,尿血、白濁。 (《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用于癰腫,疔瘡,痄腮,丹毒,風(fēng)濕痛,黃疸,痢疾,尿血、白濁。(《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浸酒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中華本草》)
25-50g。(《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25-50g。(《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貯藏保存

置干燥陰涼處。(《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置干燥處。(《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中藥配伍

1.治一切腫毒,發(fā)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2.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
3.治發(fā)背、臀癰、便毒:烏蘞莓全草水煎2次過濾,將2次煎汁合并一處,再隔水煎濃縮成膏,涂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換1次。(《江西民間草藥》)
4.治無名腫毒:烏蘞莓葉搗爛,炒熱,用醋潑過,罨患處。(《浙扛民間草藥》)
5.治臁瘡:鮮烏蘞莓葉,搗爛敷患處,寬布條扎護,每日換1次?;驎裱心克幠?0g,同生豬脂90g,搗成膏,將膏攤紙上,貼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6.治喉痹:馬蘭菊、五爪龍草、車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飲之。(《醫(yī)學(xué)正傳》)
7.治肺勞咳血:烏蘞莓根9-12g,煎服,或加側(cè)柏、地榆、青石蛋各9g,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8.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烏蘞莓根30g,泡酒服。(《貴州草藥》)
9.治毒蛇咬傷,眼前發(fā)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60g,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10.治跌打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取汗。(《簡便方》)

中藥炮制

取原藥,除去雜質(zhì),噴潮,略潤,切短段,干燥,篩去灰屑。(《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

毒性

烏蘞莓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51.12g/kg;烏蘞莓醇提取液的LD50為102.8g/kg。(《中華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經(jīng)集注》:“搗敷瘡腫,蛇蟲咬處?!?/span>
2.《新修本草》:“主風(fēng)毒熱腫,游丹,蛇傷,搗敷并飲汁?!?/span>
3.《履巉巖本草》:“治癰疽發(fā)背,搗爛罨患處?!?/span>
4.《綱目》:“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
5.《草木便方》:“母豬藤根補益強,瘡毒搗涂虛損良,清熱解毒消結(jié)核,能涂九子虛氣瘍?!?/span>
6.《分類草藥性》:“去風(fēng)散痰。治五種黃病,母豬風(fēng)?!?/span>
7.《貴陽民間藥草》:“治風(fēng)濕癱瘓?!?/span>
8.《湖南藥物志》:“治偏頭風(fēng),痔瘡?!?/span>
9.《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熱水泡,熏腿可止痛?!?/span>

原標題:烏蘞莓
詞條標簽:烏蘞莓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