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金星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金星草為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Selliguea griffithiana (Hooker) Fraser-Jenkins的全草。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產(chǎn)于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安徽、西藏等地。

  • 中藥名稱金星草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Phymatopsis Griffithianae

  • 別 名金釧草、大金星鳳尾、鳳尾草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水龍骨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云南、四川、貴州、廣西

來源

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Selliguea griffithiana (Hooker) Fraser-Jenkins的全草。(《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安徽、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全草長15-45cm。根莖細長,密生鱗片,卷縮成條,濕潤展開呈長鉆形,先端長尖,葉柄長5-20cm,禾稈色,葉片近革質(zhì),長10-25cm,寬2.5-4cm,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尖頭或漸尖頭,基部寬楔形或圓楔形,邊緣軟骨質(zhì),波狀,無缺刻,葉脈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大,圓形,靠近主脈。氣微,味微酸、苦。(《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癰瘍,腫毒,瘰疬,惡瘡,暴赤火眼,肺熱咳嗽,淋證,腸風下血。(《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汁洗;或搗敷。(《中華本草》)

用藥禁忌

老年及中寒泄瀉者慎服。(《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①治五毒發(fā)背:金星草和根洗凈,慢火焙干,稱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已來,煎三、二沸后,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nèi)封卻。時時飲服。忌生冷油膩毒物。(《經(jīng)驗方》)
②治丹石毒發(fā)于背及一切癰腫:以(金星草)根、葉一分,用酒一大盞,煎汁服。如不欲酒,將(金星草)末一二錢,新汲水調(diào)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③治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瀕湖集簡方》)
④治腸風:金星草三兩、陳干姜三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diào)下,空心。(《續(xù)本事方》)

相關(guān)論述

1.《嘉祐本草》:“味苦,寒,無毒?!?/span>
2.《品匯精要》:“味厚于氣,陰也。”
3.《藥性切要》:“苦,冷?!?/span>
4.《本草再新》:“入脾經(jīng)?!?/span>
5.《飲片新參》:“苦,香,涼。”
6.《嘉祐本草》:“主癰疽瘡毒,大解硫磺及丹石毒,發(fā)背癰腫結(jié)核?!薄案橹屯款^,大生毛發(fā)?!?/span>
7.《滇南本草》:“洗暴赤火眼,老年昏花,退翳膜遮睛。煎湯候溫,或洗或用筆管吹。”
8.《本草蒙筌》:“解毒消腫,專理外科。凡百初起惡瘡,但諸未潰瘍毒,沿頸瘰疬,發(fā)背癰疽,立能獲效?!?/span>
9.《綱目》:“解熱,通五淋,涼血?!?/span>
10.《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治咳,涼血解毒。治肺熱咳嗽、腫毒、瘰疬、惡瘡、暴赤火眼、腸風等?!?/span>
11.《本草圖經(jīng)》:“性至冷,服后下利,須補治乃平復(fù),老年不可輒服?!?/span>
12.《綱目》:“憂郁氣血凝滯而發(fā)毒者,非所宜也。”
13.《飲片新參》:“中寒泄瀉者忌用?!?/span>

原標題:金星草
詞條標簽:大果假瘤蕨,金星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