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色療法頻道 > > 撥罐 > 正文

拔罐的這些反應是不是正常的 第一次拔罐出現(xiàn)昏厥怎么辦

來源:發(fā)布時間:2016/1/26
導讀:現(xiàn)在拔罐越來越流行,拔罐的治療效果好,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拔罐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反應,那么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還是不良反應,往往就不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拔罐出現(xiàn)的這些反應是否是正常的。拔罐的正常反應與異常反應1、正常反應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


現(xiàn)在拔罐越來越流行,拔罐的治療效果好,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拔罐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反應,那么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還是不良反應,往往就不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拔罐出現(xiàn)的這些反應是否是正常的。


拔罐的正常反應與異常反應


1、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發(fā)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


當然,上述感覺并非全部出現(xiàn),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xiàn)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軟組織呈現(xiàn)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xiàn)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后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天。這些,都屬于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中醫(yī)拔罐的反應與護理方法有哪些


中醫(yī)和西醫(yī)可根據局部的反應情況來診斷和輔助診斷疾病。中醫(yī)認為,拔罐區(qū)出現(xiàn)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濕氣證。出現(xiàn)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fā)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fā)熱者,提示患瘀血證;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寒證;微癢,或出現(xiàn)皮紋,提示患風證。


有關刺絡拔罐吸出的液體,可表現(xiàn)不同的病情。一般認為:鮮血顯示病情較輕,黑血或瘀塊顯示瘀阻較重,黃水顯示濕熱證,清水顯示寒濕,血水往往出現(xiàn)在治療的開始階段或疾病即將痊愈階段。


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輕重及轉歸。有些患者開始治療時,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這是瘀血阻塞嚴重或風氣盛的表現(xiàn),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瘀血逐漸被吸出,出血量才漸漸增多,但隨著病情的好轉,出血量又會漸漸減少,直至吸不出血。


西醫(yī)認為,拔罐區(qū)若出現(xiàn)微細出血,可作為診斷發(fā)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斑疹傷寒等)的依據之一,因為這些疾病的發(fā)疹前期都發(fā)生毛細血管的損害。若出現(xiàn)印痕黑暈,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疊,則為斑疹傷寒的陽性反應,這種反應較變形菌微生物凝集反應或立克次體凝集反應平均可提早2天出現(xiàn),且陽性率高;出現(xiàn)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體有不明顯的肉眼難以觀察出現(xiàn)的水腫癥。


呈現(xiàn)粉紅色或無色斑,提示患有神經痛或高血壓癥;呈現(xiàn)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紅色的印痕中間常出現(xiàn)黑褐色斑紋者,提示患有肌肉風濕癥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若治療過程中這些印痕或斑紋逐漸減少,則提示病情減輕、好轉或痊愈。


2、異常反應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y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xiàn)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xiàn)缺血,故出現(xiàn)發(fā)麻、發(fā)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xiàn)組織壞死。

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如下。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huán)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xiàn)。


(3)上罐后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涂藥罐、敷藥罐出現(xiàn)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xiàn)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后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藥水,并加以包扎,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于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后再進行拔罐。


(5)在施術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暈罐現(xiàn)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衣服紐扣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經上述處理后,仍未能緩解癥狀時,應立即起罐,讓病人去枕平臥。如果反應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壓),應把枕頭墊于腳下,使成頭低腳高位,同時以指甲緣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對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條溫灸涌泉穴或百會穴。經上述辦法處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壓仍不能糾正者,可考慮應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或輸液。


拔罐的作用


負壓作用: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xiàn)自家溶血現(xiàn)象。


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溫熱作用: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調節(jié)作用:拔罐的調節(jié)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


第一次拔罐冒汗、暈厥是暈罐


中醫(yī)師指出,一名黃姓女子一向有強烈經痛及貧血的困擾,親友認為她是體內瘀血循環(huán)不良,造成血液生成障礙,提議幫她采用「拔罐」療法活血化瘀,初次拔罐卻因緊張、疼痛而出現(xiàn)了冒冷汗、暈厥的情況;這便是典型「暈罐」現(xiàn)象。


醫(yī)師解釋,暈罐與針灸暈針原理相似,往往因患者緊張或身體虛弱勉強拔罐;處理的方式則應先將罐子取下,喝杯溫水,讓患者平臥,即可慢慢恢復。


雖然在針灸古籍中,有所謂「暈針必效,氣血交泰」的記載,表示在暈針與蘇醒期中,全身神經均經由大腦皮質給予通盤的調整,病痛因而解除。但臨床上對此說法仍有保留。



醫(yī)師提到,因為器材容易取得,讓拔罐成了民間保健的DIY運動;這種常見于中醫(yī)的療法,因為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帶動坊間師徒相授的風潮。但之前一則「男子疑背痛拔罐致命」新聞披露后,引起民眾對拔罐安全性有了疑慮。


醫(yī)師解釋,簡單來說拔罐算一種「先破壞再建設」的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是刺激舊病灶,啟動身體反饋機能,來達到自我療能的效果,適合于結實體質或舊病灶經久不愈者。


倘若運用于受傷的急性期,讓局部再度發(fā)炎,則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最常見是剛挫傷或急性腰扭傷不久后,直接于患部拔罐,加深病情。拔罐有「宣瀉氣血」的功能,虛弱體質者慎用。


醫(yī)師提醒民眾,謹記「急性期、過敏期、行經妊娠期三不拔」原則,特別是有左后背疼痛(疑似心絞痛病兆)、心血管病史、血友病、孕婦、高熱痙攣及老人、幼童,都應避免,并避開肌肉少的部分。民眾應諮詢合格中醫(yī)師,了解自己是否有潛在風險;同時可配合藥物、針灸等療法齊治。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