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方短劇》一部,連藥性灸法合十二卷。古之舊方者,非是術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當疾之時,序其源由診候之,然后根據藥性處方耳。病者得愈,便記所主治,序為方說,奏上官府,仍為舊典也。今之學人相與同難,用舊方治病,病如方說,藥物根據方,而不悉驗者,共論是病有古今,不言異鄉(xiāng)殊氣,質耐不同。同病患痛癢,所苦相似,而得之根源實別異。且人有苦樂強弱,用藥不等,而得差是同。既差之后,實各記其方所治神驗,方說略同,其藥寒溫補利乖背?;蛳扔趲X南服之得益,傳往淮北為治反害。夫用故方之家,唯信方說,不究藥性,亦不知男女長少殊耐、所居土地溫涼有早晚不同,不解氣血浮沉深淺應順四時、食飲五味以變性情。唯見方說相應,不知藥物隨宜,而一概投之,此為遇會得力耳,實非審的為效也。是以《黃帝經》教四海之民,為治異品,此之謂也。今若欲以方術為學人,當精看大品根本經法,隨宜制方處針灸,病者自非壽命應終,毒害已傷生氣,五勞七傷已竭氣血者,病無不愈也。若不欲以方術為學,但以備身防急者,當根據方訣,看此《經方短劇》一部為要也。今先記述上古已來舊方,卷錄多少采取可承案者,為《短劇》成法焉。
《華佗方》有十卷《張仲景辨?zhèn)⒎健酚芯啪?,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測定幾卷,今且以目錄為正。
《張仲景雜方》有八卷《黃素方》有二十五卷《葛氏所撰方》有四卷《阮河南所撰方》有十五卷《遼東都尉廣所撰備急方》、《中古備急》并合為二卷《楊氏所撰方》有九卷有《雜撰方》七卷有《治下湯丸散方》十卷有《治婦人方》十三卷有《治少小雜撰方》三十卷有《治眼方》五卷有《雜膏方》十卷《范東陽所撰方》有一百九卷,是范安北過江后撰集也。
上十六件,皆是《秘閣四部書目錄》所載錄者也。
《羊中散所撰方》有三十卷,是元嘉中于新安郡所集,皆是江東得效者,于世乃可即用。
《秦承祖所撰要方》二十卷,多是范東陽集中單省者耳。且首數又少,于次第治不得周悉,不足傳也。
上二件,并是元嘉中撰也。一切諸貴家皆各自撰集服藥方也,終歸是大集中事及術士所增損耳,不可悉錄也。
謹案經傳撰古今經方、治病舊典,觀歷代相紹,圣人雖異軌殊跡,治化同源,療病之理,其教亦然。是以神農使于草石,黃帝施而治病則同,是以為異軌同源者也。歷代撰集,文跡皆悉存,而術有神人真氣,藥有游仙所餌,方有延年益壽,法有民間救急,自古至今,去圣久遠,雅有其文,無有傳授之者。漢末有張仲景,意思精密,善詳舊效,通于往古,自此以來,未聞勝者。夫學術之驗,皆根據智能開悟,心意安審,尋詳經法,得其變者,非為治病悉應須如此多方也,正是記錄開辟以來異軌同源,歷代所集服藥余方隨積耳。
研尋治病終歸以藥為方,《本草》藥相傳所用者,復可數十物。而方集有數百卷,卷有百余首者,皆是古之明術者詳經察病,隨宜處方,或藥物數同其稱分為異,或煮取升合為變通耳。疾愈方積,歷代如此,自然成多也。
后來學人,例不案經,多尋方說,隨就增損,其方首數既多,藥物所殊至微,或說同而方異,或方同而說乖;或先是老人服之得效,今有少年病與之相似;或者女子先病服之有益,今有產婦病與之相似;方說病證可服,而人長少盛衰相傳加藥。其藥物雖是所宜,而于本方更成相犯。或欲除其煩重,于本方便成不便。一方積經增損,轉生偽異。其說雖與病會,其藥物久改初始。是以中古諸方,用藥多有畏惡相犯,反毒相觸,良由此也。
今更詳諸古方,撰取十卷可承案者,又撰本草藥性,要物所主治者一卷,臨疾看之,增損所宜,詳藥性寒溫以處之;并灸法要穴為一卷,合為十二卷,為《經方短劇》一部,以備居家野間無師術處,臨急便可即用也。僮幼始學治病者,亦宜先習此短劇,則為開悟有漸,然后可看大品也。
述增損舊方用藥犯禁決
《經》說∶合藥慎勿合相反畏惡相殺者,不能除病,反傷人命。檢舊方相犯者甚多,今根據方用之,乃未見有入口即斃者。凡服犯禁忌藥,亦恐病不即除,久遠潛為害也。如反藥禁所說,以相對者服之即甚耳。諸方既合雜多物,其勢應小微,故得不即斃也。
《經》說∶藥物有陰賊者,令人羸瘦,陰痿短氣,傷壞五內。夫服相反畏惡之藥,雖不即斃,然久遠潛害,亦可如此,豈可不避者焉。尋古之處方,皆當明審經禁,不應合其相反畏惡也??痔厥且伴g山郡官典,醫(yī)輩相傳,以意增損,故有犯禁藥耳。
凡病自有外候危急而反易瘥者,服一方即瘥,亦有不治自若瘥者,與此相會,便稱方神驗,相承推之為舊方,皆不卻除其犯禁藥物而服之,其實不能除病也。且輕命者多不信脈,亦云診脈是精妙之術,非不博者所能解,不至辨之士所能究。亦相承見經方是官典醫(yī)所執(zhí)傳,便謂仍決必是施教,教民治病,非但慈于疾苦,亦以以強于國也。
寒食大散難將息者,由栝蔞惡干姜故也。夫服此藥者,皆是虛冷之人也。虛冷為患,其疾多端,有患咳嗽上氣積年者,宜除栝蔞用紫菀二兩代之,積服兩劑無不皆瘥也。若患腳弱冷痹緩弱者,以石斛二兩代之栝蔞也,為治甚效,且無險迕,以為良決也。其余眾病,除去栝蔞而已。若虛熱渴利痔血不可盡從者也。大理宜知此決也。
茯苓惡白蘞,而鎮(zhèn)心丸用之。茯苓主憂恚驚怒恐悸,心下結痛,是鎮(zhèn)心所宜也。白蘞治癰腫心驚癇不如茯苓,今宜除白蘞也。
麻子惡茯苓,而骨填煎用之。麻子主補中益氣,復血脈,破石淋。若疾源須此治者,留麻子去茯苓。若心下結痛,憂恚驚怒恐悸者,去麻子用茯苓也。
紫菀惡遠志,而補心湯用之。遠志主傷中,補不足,益智能,補心宜用遠志。若患咳嗽上氣者,可以余主咳藥代遠志,用紫菀也。
牛黃惡龍骨,而治小兒方用之。若下利者,可去牛黃留龍骨。若壯熱驚癇者,宜去龍骨留牛黃也。
芍藥惡芒硝,而治小兒方用之。芍藥主益氣,止邪氣腹痛,作優(yōu)利,除堅積聚耳。須此治者,當去芒硝用芍藥。若壯熱結寒實毒瓦斯者,可留芒硝去芍藥也。
干姜惡黃連,而斷下利方悉用之。若暴冷下者,可以吳茱萸代干姜也。夫是久寒積冷有飲水者,服茱萸喜先下飲水去,然后下止耳。大理宜知如此也。
烏頭與半夏相反,而諸湯皆用之。烏頭主中風灑灑惡寒、濕痹積聚、咳逆上氣。須此治者,留烏頭去半夏。若患傷寒寒熱,喉痹咽痛,胸脹,咳逆,心下結堅,當用半夏。大都此二物為治相似,會宜去一種也。
藜蘆與細辛、人參相反,而烏頭丸用之。藜蘆主殺蠱毒諸蟲,除咳逆腸下利,若須此治者,留藜蘆去細辛、人參。若患久風風頭,肢節(jié)痛,心神虛者,去藜蘆留細辛、人參也。
藜蘆惡大黃,而露宿丸用之。大黃主調中,破除諸積聚,須此治者,留大黃除藜蘆也。
若須藜蘆為治者,宜除大黃也。
石惡細辛,而附子丸用之。石主寒熱鼠痿蝕瘡,死肌肉痹,腹中積聚結堅,令人發(fā)熱。若須此治者,留石去細辛。若患風痹拘攣,緩弱膝痛,咳逆,堅瘕積聚者,可除石留防己惡細辛,而治風湯悉用之。防己主中風傷寒,溫瘧灑灑寒熱,諸癇,利大小便。若須濃樸惡澤瀉,而前胡丸用之。濃樸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氣,死肌血痹,去三蟲。
若須此治者,留濃樸去澤瀉。若須補養(yǎng)益氣力者,留澤瀉去濃樸也。
皂莢惡人參,而通草丸用之。皂莢主風痹死肌,風頭淚出,利九竅,下水氣,殺精物魔鬼,咳逆上氣。須此治者,留皂莢去人參。若須補五臟、安精神者,留人參去皂莢也。
礬石惡牡蠣,而卻煩丸用之。礬石主瘡蝕及咽痛,堅齒骨。須此治者,留礬石去牡蠣。
若患傷寒寒熱,溫瘧,洗洗惡寒,憂恚驚怒,氣結心痛,鼠,女子去赤白浚下血者,留牡蠣去當歸惡茹,而治瘡方用之。當歸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孕,諸瘡痙金瘡痛。須此治者,用當歸。若欲食惡肉殺蟲者,用茹也。
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凡四物亦反甘草,而諸湯皆用之。甘草不只治病,宜是通部制百藥耳。須此四物為治者,除甘草用犀角屑亦佳。
上前件舊方用藥犯經禁者,略見凡十七條,其所不見者甚多。若看方有所見,便應根據此決卻除之,然后可服耳。藥性要物亦已甲乙注名也,故復重記述之,大法宜知此決也。
述舊方合藥法
合湯用半夏,先稱量,然后洗,令去滑也;合丸散皆炮之,如三建法,削去焦皮也。
合湯、丸、散、酒用烏頭、附子、天雄法,皆熱灰中炮令坼,削去焦皮也。
合湯藥用麻黃者,皆先折去節(jié),然后稱之∶當先煮,斷取沫。不去節(jié)與沫,令人咳。
合湯用桂、濃樸、黃柏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
合藥用巴豆者,剝皮去心,熬令紫色。用巴豆多于余藥,不可下篩者,皆別冶如脂,以冶散中,更舂令調,然后與蜜也。用少者,可合舂之。
合藥用杏仁,皆湯漬剝去皮,核中有雙仁者,不可用也。
合丸散多不可篩者,亦別冶令如脂,以散合冶之。
合藥用石葦者,皆以湯漬刮洗去外黃毛也。不去毛令人反淋。
石藥合湯酒者,細舂之為末,綿絹裹煮之。
合湯用膠,炙令焦,沸如浮石狀也,煮湯半熟內之,令消盡。
合湯用膠糖蜜臘膏類髓者,皆成湯內烊令和調也。
合湯用血及酒者,皆熟納之,然后絞取湯也。
附子一枚者,以重三分為準也。
甘草一尺者,若數寸者,以頭徑一寸為準也。去赤皮炙之令不吐。
桂一尺若數寸者,以濃二分廣六分為準也。
麻黃一束者、一把者、一握者,并以三兩為準也。
濃樸一尺及數寸者,以濃三分廣一寸為準也。
黃柏一片者,以重二兩為準也。
人參一枚者,以重二分為準也。
生姜、干姜累數者,以一支為準也。
用艾及葉物一莒者,輕重二升為準也。
方寸匕散者,作丸準梧子十枚也。
二大豆多可準一刀圭也。
四刀圭以準一撮也。
服湯云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為準也。
上舊方上分齊自有不注明者,合之便應根據此法也。
述看方及逆合備急藥決
尋百病之生違和,共緩急理殊,救治不同。緩者年月乃劇,急者不延時即劇。緩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殞?;蛴幸娝幱丛斨?,頃而致逝者。此比甚眾尋方,學之要以驗速為貴。
夫欲執(zhí)術者,皆宜善識暴卒病侯,看方宜先解救急要說,次精和緩,末詳輔衛(wèi),此則要矣。是以官府有成合見藥者,以備倉卒也。凡多口數家,亦宜其然也。
夫病之根源,有風、有寒、有冷、有熱、有濕、有勞、有損、有傷、有醉酒、有飲食、有驚怖恐懼怵惕憂恚、有產乳落胎墮吐下去血、有貪餌五石,皆為病之根源也,為患生諸枝條耳。既不脈之本不知根源也。但問人男女長少根據方說,方說有半與病相會便可服也。宜有增凡病劇者人必弱,人弱則不勝藥,處方宜用分兩單省者也。病輕者人則強,勝于藥,處方宜用分量重復者也。
凡久病者,日月已積,必損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勝藥,處方宜用分量單省者也。新病者日月既淺,雖損于食,其谷氣未虛,猶勝于藥,處方亦宜用分兩重復者也。
少壯者,病雖重,其人壯,氣血盛,勝于藥,處方宜用分兩重復者也。雖是優(yōu)樂人,其人驟病,數服藥則難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
衰老者,病雖輕,其氣血衰,不勝于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雖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經服藥者,則易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
夫人壯病輕,而用少分兩方者,人盛則勝于藥勢,方分兩單省者則不能制病,雖積服之,其勢隨消,終不制病,是以宜服分兩重復者也。
夫衰老虛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兩方者,人虛衰氣力弱則不堪藥,藥未能遣病而人氣力先疲,人疲則病勝,便不敢復服,則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兩單省者也。
女子婦人,其治異品,女子年十六以上則有月病,其是月病來日,得風寒冷濕,四時之病相協者,皆應自說之,不爾治相觸會,便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問之,是月病來限有他疾者,其方在婦人方卷上。其是凡曰有疾者故同余人方耳。
江西、江北,其地早寒,寒重于江東,令人陽氣早伏,內養(yǎng)腎氣。至春解亦晚,腠理閉密,外不受邪濕,故少患腳弱上氣,無甚毒螫也。
江東、嶺南晚寒寒輕,令人陽氣不伏,腎氣弱,且冬月暖,熏于肌膚,腠理開疏而受邪濕,至春解陽氣外泄,陰氣倍盛于內,邪濕乘之,故多患上氣、四肢痿弱及溫瘧、發(fā)黃,多諸毒螫也。
凡用諸方欲隨土地所宜者,俱是治一冷病,共方用溫藥分兩多者,宜江西、江北;用溫藥分兩少者,宜江東,嶺南也。所以方有同說而異藥者,皆此之類也。
《經方短劇》有十二卷,所治皆周遍眾病也。其中秘要者,是第六一卷,治四時之病,周員終竟,四時無究,終極為最要也。
夫病有重,而不妨氣力食飲,而行走如常者;自有休強人,小病便妨食飲眠臥致極者,其中有輕者消息自瘥,服湯不過一兩劑而瘥者也。小重者二月卅日可瘥者,既不解脈,得病之始亦無以得知,其應經一月卅日也。唯望五日三日得瘥耳,亦不可日日服湯也。
自有病源已除,而人氣力未展平復者,正宜消息者,五三日中乃復,根據所宜投湯耳。
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風涼,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滯著床席,動經年歲也。初始皆宜與平藥治也,宜利者乃轉就下之耳。唯小兒不在此例,大法宜如此也。
夫長宿人病宜服利湯藥者,未必頓盡一劑也,皆視其利多少,且消息之于一日之寬也。
病源未除者,明后更合一劑,不必服盡,但以前后利勢相成耳。氣力堪盡劑者,則不制也。
病源宜服利藥治取除者,服湯之后宜將丸散也,時時服湯助丸散耳。
夫病是服利湯得瘥者,從此以后慎不中服補湯也,得補病勢即還復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則重弊也。若初瘥,氣力未展平復者,當消息之。宜服藥者,當以平和藥逐和之也。若垂平復欲將補益丸散者,自可以意量耳。
夫有?;贾?,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湯下,便除胸腹中瘀積痰實,然后可將補藥。復有虛人,積服補藥,或中實食為害者,可止服利藥除之。復有平實之人,暴虛空竭者,亦宜以微補藥止以和之,而不可頓補也,暴虛微補,則易平也,過補喜痞結為害也。
夫極虛極勞病應服補湯者,風病應服治風湯者,此皆非五三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積服數十劑及至百余劑,乃可瘥者也,然應隨宜增損之,以逐其體寒溫澀利耳。
要方第一卷所治如下∶調三焦諸方治胸痹諸方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治心腹脹滿冷痛諸方治下利諸方治咳嗽上氣諸方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治虛滿水腫諸方上七件
治胸痹諸方
橘皮湯,治胸痹方。胸痹之候,胸中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唾燥嘔沫是也。
橘皮(一升)枳實(三兩)生姜(半斤)上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栝蔞子湯,治胸痹方。
栝蔞子(一枚)枳實(三兩)半夏(四兩,洗)薤白(三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通氣湯,主胸脅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洗)生姜(六兩)桂肉(三兩)吳茱萸(三十枚)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麥門冬湯,治胸滿短氣方。
半夏(一升,洗)麥門冬(一升)生姜(八兩)桂肉(二兩)蔥白(一虎口)蜜(二合)淡竹葉(一虎口)甘草(一兩)凡八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欲痛方。
生姜(五兩)人參(一兩)半夏(三兩,洗)桂肉(三兩)吳茱萸(三兩)大棗(三十枚)甘草(一兩,炙)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白蜜五合,分三服。
生姜湯,治中冷失聲,及服諸冷物食冷,心下強痛,或上氣方。
生姜(一升)半夏(五兩,洗)附子(二兩,炮)吳茱萸(三百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橘皮湯,治胸中冷痰氣滿,不欲食飲方。
半夏(五兩,洗)橘皮(二兩)桂肉(四兩)茯苓(三兩)人參(一兩)白術(三兩)生凡九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漕煩,或水鳴多吐,口清水自出,心脅弦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加大黃;須半夏(五兩,洗)生姜(五兩)茯苓(三兩)旋復花(一兩)細辛(二兩)橘皮(二兩)桂凡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者先時喜有水下者,用術三兩,除旋復花,去下便調瘥也。
半夏枳實湯,治冷熱久癖,實不能飲食,心下虛滿,狀如水氣方。
半夏(四兩,洗)枳實(五枚)術(三兩)桂肉(二兩)前胡(四兩)生姜(四兩)茯苓(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脘有寒病,煩滿不受飲食,飲食嘔逆方。
吳茱萸(五兩)蜀椒(一合)桂肉(一兩)大棗(二十枚)半夏(一升,洗)人參(一兩)小麥(一升)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小麥令熟,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中冷,胸中逆滿方。
吳茱萸(一兩)甘草(一兩)桂肉(一兩)梔子(七枚)生姜(三兩)當歸(一兩)生竹葉(一把)麥門冬(一兩)芍藥(一兩)凡九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少氣,晝日少瘥,夜臥欲絕,腰背喜痛,手足逆冷,食不得味,時時嘔吐,陰不足陽有余方。
吳茱萸(一升)甘草(一兩)五味子(一兩)人參(三分,一方一兩)生姜(二兩)凡五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游氣湯,治五臟有余寒虛氣、勞氣、驚憂氣,其人喜悸,胸中熱,上下無常,多悲傷,氣流四肢常腫,齊四邊核赤腫,小便不利方。
濃樸(四兩)桂肉(五兩)人參(二兩)茯苓(四兩)半夏(二兩,洗)黃芩(二兩)生姜(八兩)陳枳實(五枚)甘草(二兩)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治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去滑)生姜(一斤,合皮切)桂心(六兩)檳榔仁(二兩,末。)上四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羊肉、餳、生蔥、油膩。
卷第二
要方第二卷所治如下∶治頭面風(論雜風狀)諸方治喉痛(喉痹)諸方治暴厥似風諸方(待考)治中風喑不隨痛腫諸方治狂妄噤痙諸方治腳弱諸方上六件
治頭面風(論雜風狀)諸方
說曰∶風者,四時五行之氣也,分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各以時從其鄉(xiāng)來為正風,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也。萬物生成之所順,非毒厲之氣也。人當觸之過,不勝其氣,乃病之耳,雖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則易愈。其風非時至者,則為毒風也,不治則不能自瘥焉。今則列其證如下∶春甲乙木,東方清風,傷之者為肝風,入頭頸肝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喜怒,兩脅痛,惡血在內,飲食不下,肢節(jié)時腫,顏色蒼,泄,嗌干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湯風,傷之者為心風,入胸脅腑臟心俞中。為病多汗,惡風,憔悴,喜悲,顏色赤,洞泄清谷。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湯風,傷之者為脾風,入背脊脾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肌肉痛,身體怠惰,四去不欲動,不嗜食,顏色黃,因人虛實之變。陽氣有余,陰氣不足者,則內外生熱,在中者令人喜饑。若陽氣不足,陰氣有余者,則內如有寒從中出,腸鳴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涼風,傷之者為肺風,入肩背肺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寒熱,咳動肩背,顏色白,霈然病瘧,晝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風,傷之者為腎風,入腰股四肢腎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腰脊骨肩背頸項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難不利,陰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脹,面龐然有澤,腫,時眩,顏上四時正氣之風,平人當觸之過,得病證候如此。
四時風總名∶春九十日清風,夏九十日湯風,秋九十日涼風,冬九十日寒風,其氣分布八方,亦各異名也。太一之神,隨節(jié)居其鄉(xiāng)各四十五日,風云皆應之。今列其風名如下∶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為條風,一名兇風,王四十五日。
東方震之氣,春分王,為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
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為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
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氣,主立八方之氣,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風名同。
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為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
西方兌之氣,秋分王,為閶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干之氣,立冬王,為不周之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氣,冬至王,為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風,各從其鄉(xiāng)來,主長養(yǎng)萬物,民眾少死病也。
八方風不從其鄉(xiāng)來,而從沖后來者,為虛邪,賊害萬物,則民眾多死病也。故圣人說避邪如避矢也。邪者,風也。今人壽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為病證候如下∶兇風之氣內舍大腸中,外在脅腋骨下四肢節(jié)解中,書本遺其病證,今無也。
嬰兒風為病,令人筋紉濕。其氣內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風為病,令人體重。其氣內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風為病,令人發(fā)熱。其氣內舍心中,外在脈中。
謀風為病,令人弱,四肢緩弱也。其氣內舍脾中,外在肌中。
剛風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氣內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風為病,則因人,脈絕時而泄利,脈閉時則結不通,喜暴死也。其氣內舍小腸中,外在右手太陽中。
大剛風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溫也。其氣內舍腎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風,從其沖后來者,為病如此。
新食竟取風為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因醉起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干渴,近衣則身熱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jié)解惰,不欲自營。
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面多汗,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為泄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為病,喜在肺,使人強上,惡風,寒戰(zhàn),目脫,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則微有清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中出為善也,若不出則傷肺。
風者其氣喜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其證如下∶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寒熱。
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
肥人有風,肌肉濃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
瘦人有風,肌肉薄則恒外行,身中寒,目淚出。
有風遇實則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若因熱食,汗欲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
有風遇虛,腠理開則外出,凄然如寒狀,覺身中有如水淋,時如竹管吹處。
治口眼相引僻者方。
以生鱉血涂之,以桑鉤鉤吻邊掛著耳也。血干復涂之,用白酒勝血。
眼眶動,口唇動,偏,皆風入脈故也,急服小續(xù)命湯,摩神明膏。
治喉痛(喉痹)諸方
治喉痹,卒不得語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大良。
又方取炊甑蓽燒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又方濃煮大豆汁含之,無豆煮豉亦良。
治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下入,七八日即殺人,治之方。
熬杏仁熟搗,蜜丸如彈子,含咽其汁,亦可搗杏仁末,帛裹含之。
治喉中卒毒攻痛方。
章陸根,切,炙令熱,隔布熨之,冷轉易,立愈??嗑茻岚痉蠛?,亦療喉痹。
治喉諸病方。
雞子一枚,破,以黃白攪,吞之瘥。
治中風喑不隨痛腫諸方
小續(xù)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惚惚,精神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甘草(一兩)麻黃(一兩)防風(一兩半)防己(一兩)人參(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附子(一枚,大者,炮)芎(一兩)芍藥(一兩)生姜(五兩)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jié)變輒合之,可以防喑也。
羌活湯,治中柔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作不隨方。
羌活(三兩)桂肉(三兩)生姜(六兩)干地黃(三兩)葛根(三兩)芍藥(三兩)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酒服五合,日三。
治中風不語方。
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
治狂妄噤痙諸方
遠志湯,治中風,心氣不定,驚悸,言語謬誤,恍恍惚惚,心中煩悶,耳鳴方。
遠志(三兩,去心)茯苓(二兩)獨活(四兩)甘草(二兩)芍藥(三兩)當歸(二兩)桂黃(三兩)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張仲景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jié)疼煩,發(fā)作心亂,惡寒引日,不欲飲食,秘方。
麻黃(五分,去節(jié))獨活(五分)細辛(一分)黃(二分)黃芩(三分)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兩服大汗出,即愈。
治卒發(fā)狂方。
用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終日淋之。
治腳弱諸方
風毒中人,多不即覺,或因眾病乃覺也。其狀或有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內痛兼下,或胸中沖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妄語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酷冷、疼,或治轉筋方。
以白醋煮粉,令一沸,因以洗足腓至足,立愈。
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里。其脈浮大緊駛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香港腳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
卷第三
要方第三卷所治如下∶治渴利諸方治虛勞諸方治夢泄諸失精眾方治多汗諸方治百病后虛煩擾不得眠諸方上五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