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876、877頁。
【處方】生川烏24g、烏藥24g、白芷24g、木鱉子24g、木瓜24g、莪術(shù)24g、赤芍24g、大黃48g、血竭10g、乳香6g、生草烏24g、白蘞24g、白及24g、木通24g、三棱24g、當(dāng)歸24g、肉桂24g、連翹48g、阿魏10g、沒藥6g、兒茶6g、薄荷腦8g、水楊酸甲酯8g、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沒藥、阿魏、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05-1.15(70℃)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其余生川烏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勻,加入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jìn)行涂膏,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本品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效】消積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風(fēng)散寒。
【主治】用于癥瘕積聚,風(fēng)寒濕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法與用量】貼患處。
【注意】用于癥瘕積聚時,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規(guī)格】8cm×9.5cm。
【貯藏】密閉,置陰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