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851-853頁。
【處方】柴胡27g、地黃81g、紅花81g、麩炒枳殼54g、川芎40g、桔梗40g、當(dāng)歸81g、赤芍54g、炒桃仁108g、甘草27g、牛膝81g。
【制法】以上十一味,取炒桃仁半量、當(dāng)歸、赤芍、麩炒枳殼、川芎、柴胡,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其余紅花等五味及剩余炒桃仁加水煎煮三次,煎液濾過,濾液合并,濃縮成稠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制成顆粒,干燥,粉碎,過篩,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和粉末;氣辛,味微苦。
【藥性分析】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絡(luò)止痛,共為君藥。地黃、川芎、赤芍、當(dāng)歸、牛膝活血化瘀,宣痹止痛,以助君藥之力,為臣藥。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枳殼升降氣機,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內(nèi)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粒,一日2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
【注意】忌食辛冷食物;孕婦禁用。
【規(guī)格】每粒裝0.4g。
【貯藏】密封,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