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崖姜(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崖姜為槲蕨科崖姜屬植物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以根狀莖入藥。春夏采集,去毛,洗凈切片,曬干。生于林中樹干上或石上。分布于臺灣,廣西、廣東及云南等省區(qū)。

植物名崖姜

拼音YaJiang

學名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

別名崖姜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槲蕨科

崖姜蕨屬

植物形態(tài)

根狀莖橫臥,粗大,肉質(zhì),密被蓬松的長鱗片,有被毛茸的線狀根混生于鱗片間,彎曲的根狀莖盤結成為大塊的墊狀物,由此生出一叢無柄而略開展的葉,形成一個圓而中空的高冠,形體極似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L.) J. Sm.;鱗片鉆狀長線形,深銹色,邊緣有睫毛。葉一型,長圓狀倒披針形,長80-120厘米或過之,中部寬20-30厘米,頂端漸尖,向下漸變狹,至下約1/4處狹縮成寬1-2厘米的翅,至基部又漸擴張成膨大的圓心臟形,寬約15-25厘米,有寬缺刻或淺裂的邊緣,基部以上葉片為羽狀深裂,再向上幾乎深裂到葉軸;裂片多數(shù),斜展或略斜向上,被圓形的缺刻所分開,披針形,中部的裂片長達15-22厘米,寬2-3厘米,急尖頭或圓頭,為闊圓形的缺刻所分開;葉脈粗而很明顯,側脈斜展,隆起,通直,相距4-5毫米,向外達于加厚的邊緣,橫脈與側脈直角相交,成一回網(wǎng)眼,再分割一次成3個長方形的小網(wǎng)眼,內(nèi)有頂端成棒狀的分叉小脈;葉硬革質(zhì),兩面均無毛,干后硬而有光澤,裂片往往從關節(jié)處脫落。孢子囊群位于小脈交叉處,葉片下半部通常不育,4-6個生于側脈之間,但并不位于正中央,而是略偏近下脈,每一網(wǎng)眼內(nèi)有1個孢子囊群,在主脈與葉緣間排成一長行,圓球形或長圓形,分離,但成熟后常多少匯合成一連貫的囊群線。(《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附生雨林或季雨林中生樹干上或石上,海拔100-1900米。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馬來西亞也有。(《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崖姜
詞條標簽:崖姜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