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思茅松(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

松木皮為松科植物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 var. langbianensis (A. Chev.) Gaussen、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或同屬植物的樹皮。全年均可采剝,洗凈,切段,曬干。產(chǎn)于云南等地。

植物名思茅松

拼音SiMaoSong

學名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 var. langbianensis (A. Chev.) Gaussen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杉綱

松杉目

松科

亞科松亞科

松屬

亞屬雙維管束松亞屬

油松組

植物形態(tài)

1.思茅松:
喬木,高達30米,胸徑60厘米;樹冠廣圓形;樹皮褐色,裂成龜甲狀薄塊片脫落;枝條一年生長兩輪或多輪;一年生枝淡褐色或淡褐黃色,有光澤,二、三年生枝上葉之基部的苞片逐漸脫落;芽紅褐色,圓錐狀,先端尖,稍有樹脂,芽鱗披針形,邊緣白色絲狀,外部的芽鱗稍反卷。針葉3針一束,細長柔軟,長10-22厘米,徑0.7-1毫米,先端細有長尖頭,葉鞘長1-2厘米;橫切面三角形,二型皮下層細胞,第一層連續(xù),第二層斷續(xù),稀出現(xiàn)個別的第三層細胞,樹脂道3-6個,邊生。雄球花矩圓筒形,長2-2.5厘米,在新枝基部聚生成短叢狀。球果卵圓形,基部稍偏斜,長5-6厘米,徑約3.5厘米,通常單生或2個聚生,宿存樹上數(shù)年不脫落;中部種鱗近窄矩圓形,先端厚而鈍,長2.5-3厘米,寬1-l.5厘米,鱗盾斜方形,稍肥厚隆起,或顯著隆起呈圓錐形,橫脊顯著,間或有縱脊,鱗臍小,橢圓形,稍凸起,頂端常有向后緊貼的短刺;種子橢圓形,黑褐色,稍扁,長5-6毫米,徑3-4毫米。
2.馬尾松:
喬木,高達45米,胸徑1.5米;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guī)則的鱗狀塊片;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寬塔形或傘形,枝條每年生長一輪,但在廣東南部則通常生長兩輪,淡黃褐色,無白粉,稀有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褐色,頂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成漸尖的長尖頭,微反曲。針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20厘米,細柔,微扭曲,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皮下層細胞單型,第一層連續(xù)排列,第二層由個別細胞斷續(xù)排列而成,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后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長6-15厘米;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于新枝近頂端,淡紫紅色,一年生小球果圓球形或卵圓形,徑約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鱗的鱗臍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鱗的鱗臍平鈍無刺。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圓形,長4-7厘米,徑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栗褐色,陸續(xù)脫落;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或近長方形,長約3厘米;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橫脊微明顯,鱗臍微凹,無刺,生于干燥環(huán)境者常具極短的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毫米,連翅長2-2.7厘米;子葉5-8枚;長1.2-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2.5-3.6厘米,葉緣具疏生刺毛狀鋸齒?;ㄆ?-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1.思茅松:產(chǎn)于云南南部麻栗坡、思茅、普洱;景東及西部潞西等地,在海拔700-1200米地帶組成大面積單純林。越南中部、北部及老撾也有分布。
2.馬尾松:產(chǎn)于江蘇(六合、儀征)、安徽(淮河流域、大別山以南), 河南西部峽口、陜西漢水流域以南、長江中下游各省區(qū),南達福建、廣東、臺灣北部低山及西海岸,西至四川中部大相嶺東坡,西南至貴州貴陽、畢節(jié)及云南富寧。在長江下游其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海拔1100-1200米以下,在西部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越南北部有馬尾松人工林。(《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思茅松
詞條標簽:思茅松松木皮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