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蓽茇(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蓽茇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果穗由綠變黑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以及菲律賓、越南。我國主產(chǎn)于云南、廣東、海南等地。

  • 中藥名稱蓽茇

  • 中藥學名(拉丁名)PIPERIS LONGI FRUCTUS

  • 別 名蓽撥、蓽撥梨、畢勃

  • 所屬功效類溫里藥

  • 胡椒科

  • 分布區(qū)域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以及菲

來源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以及菲律賓、越南。我國主產(chǎn)于云南、廣東、海南等地。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果穗由綠變黑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形,稍彎曲,由多數(shù)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cm,直徑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殘存或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球形,直徑約0.1cm。有特異香氣,味辛辣。(《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辛,熱。歸胃、大腸經(jīng)。 (《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寒凝氣滯,胸痹心痛,頭痛,牙痛。(《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1-3g。外用適量,研末塞齲齒孔中。(《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灰褐色。石細胞類圓形、長卵形或多角形,直徑25-61μm,長至170μm,壁較厚,有的層紋明顯。油細胞類圓形,直徑25-66μm。內果皮細胞表面觀呈長多角形,垂周壁不規(guī)則連珠狀增厚,常與棕色種皮細胞連結。種皮細胞紅棕色,表面觀呈長多角形。淀粉粒細小,常聚集成團塊。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顯鮮紅色,漸變紅棕色,后轉棕褐色。
2.取本品粉末0.8g,加無水乙醇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胡椒堿對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熒光斑點;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褐黃色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傷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疞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蓽撥四斤,高良姜、干姜(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巳寒丸)
2.治飧泄氣痢,腹脹滿,不下食:蓽撥半兩,肉豆蔻(去殼,半生半煨)一兩,干姜(炮)半兩,訶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兩,白術三分,甘草(半生半炙,銼)半兩,木香(半生半炒)一兩。上七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圣濟總錄》蓽撥散)
3.治氣?。号H榘虢铮湏苋X。同煎減半,空腹頓服。(《獨異志》)
4.治脾虛嘔逆,心腹痛,面色青黃,腰胯冷疼:蓽撥、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訶黎勒皮(焙)各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半。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飲下十五丸,日三。(《圣濟總錄》蓽撥丸)
5.治虛勞脾胃宿冷,不思飲食,四肢怠惰,心下脹滿,臍下結痛,及痃癖氣塊等?。荷湏埽ǔ矗⒃X子(煨,去子核)、干姜(炮裂)、人參各一兩,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圣濟總錄》蓽撥丸)
6.治痰飲惡心:蓽茇,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用清粥飲調下半錢。(《圣惠方》)
7.治婦人血氣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無時,月水不調:蓽茇(鹽炒)、蒲黃(炒)。上等分,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吞下;如不能飲,米湯下。(《普濟方》二神丸,一名蓽撥丸)
8.治瘴氣成塊,在腹不散:蓽茇一兩,大黃一兩。并生為末,入麝香少許,煉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類鈐方》)
9.治牙齒疼痛:蓽撥、胡椒。上二味等分,搗羅為末,化蠟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內蛀孔中。(《圣濟總錄》蓽撥丸)
10.治偏頭痛:蓽撥為末,令患者口中含溫水,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右邊疼令右鼻吸一字。(《經(jīng)驗后方》)
11.治鼻塞腦流清涕:蓽撥、香附、大蒜。杵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醫(yī)學入門》蓽撥餅)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云藥

相關論述

1.《綱目》: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jīng)散浮熱也。
2.《本草正》:蓽茇,其味大辛,須同參、術、歸、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
3.《本草便讀》:蓽撥,大辛大熱,味類胡椒,入胃與大腸,陽明藥也。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郁結,下氣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熱,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癥,屬于陽明濕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4.《本草正義》:蓽茇,脾腎虛寒之主藥。惟瀕湖謂是頭痛、鼻淵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而散浮熱。按頭痛固有真寒一癥之宜用大辛大溫者,但鼻淵、牙痛,本皆火癥,古人偶用辛散之藥,蓋亦反佐之義,用作向導,瀕湖竟以為散浮熱,恐是誤會,石頑和之,非也。
5.《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腰腳,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6.《海藥本草》: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chǎn)后泄利。
7.《日華子本草》: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8.《本草圖經(jīng)》: 治氣痢。
9.《本草衍義》: 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jié)M痛。
10.《綱目》:治頭痛、鼻淵、牙痛。
11.《天寶本草》:治跌打損傷,腰腳痛。

傳說淵源

       傳說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得了“氣痢”病,放屁不止,控制不住,遍請名醫(yī)治療,百藥無效。眼見病情日趨嚴重,便下詔搜求方藥。于是下了皇榜征招能治此病的神醫(yī)。當時皇宮儀隊里的一張姓人士揭榜獻方。以牛奶煎煮蓽茇,令唐太宗內服,治愈了他的“氣痢”痼疾。唐太宗大喜,賜封張某為“五品官?!闭l知丞相魏征卻一直推諉不辦。不久唐太宗舊疾復發(fā),仍按前法取效,便質問魏征:“獻方人有功,為何不授官職?”魏征說:“臣不知授他文官,還是武官?”唐太宗一聽,悻悻地說:“足可以授三品文官了!”便一紙下令封為“三品文官?!闭l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蓽茇,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門磚。
       這人獻的原方是:牛乳250克、蓽茇15克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飲一次。唐劉禹錫對這件事也作了記載,并說此方經(jīng)過多次實驗,對治療虛寒內冷的病癥很有效。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牛乳蓽茇治“氣痢”有效。他認為“氣痢”是由于寒熱不調引起,牛乳,性微寒,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之功效。蓽茇,性溫熱有溫中散熱、下氣止痛之效。一寒一熱,使陰陽得到調和,所以適用此癥。

原標題:蓽茇
詞條標簽:蓽拔,蓽茇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