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烏欖(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烏欖為橄欖科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實。8-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臺灣等地。

  • 中藥名稱烏欖

  • 中藥學名(拉丁名)FRUCTUS CANARII PIMELAE

  • 別 名木威子、烏橄欖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橄欖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四川

來源

本品為橄欖科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實。(《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臺灣等地。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8-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核果呈卵狀長圓形,長26-32mm,徑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長紡錘狀腰鼓形,長22-26mm,徑9-10.4mm。兩端銳尖,表面淺褐色,凹凸不平,具3條明顯的縱棱紋,細棱間又各具不甚明顯的粗棱。先端具3個眼點,每一眼點兩側各具一弧形細縱溝,直達種子中下部,2條細溝向相反方向彎曲。(《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jīng)

酸、澀,平。(《中藥大辭典》)

藥材功效

止血,利水,解毒。(《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主治內(nèi)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4.《嶺南采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鼓,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傳說淵源

       很古很古的時候,羅浮山有位醫(yī)術高明的中醫(yī)師。中秋之日,有個叫羅二的人自稱有黃腫、懶惰、貧寒三病,請大師看病。老中醫(yī)經(jīng)過望聞問切,從藥房里取出十粒紫黑色的橄欖,告訴他說:"這十顆藥丸,你每日連皮帶仁吃一顆,吃完以后,再來復診。"
       羅二驚訝,這么大的烏欖怎么吃呢?大師告訴他,吃整個烏欖,要講究方法,不然沒有藥效。大師說,吃烏欖首先要用適度的熱水將欖泡軟,然后用小刀把欖肉分成兩半,讓欖核和欖肉剝脫出來。欖肉一半馬上吃掉,另一半就要先在欖坯中放點鹽,制成欖角才吃;吃仁更要講究,用利刀砍斷欖核,保持欖仁完整,藥效才大。
       羅二遵照大師的醫(yī)囑吃藥,頭幾天不是欖核太硬砍不開,就是欖仁太脆分兩半。后來,他把刀磨利,把力練好,一切就如愿以償了。最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人們都說苦口良藥,可他的藥卻香膩可口,食而不厭。十天后,羅二來到大師處復診。
       大師開的藥同樣是烏欖,只是分量是先前的十倍,而且吃法也不一樣。大師吩咐他,回家后要立刻將所有烏欖泡軟,欖肉全部制成欖角,曬干后每頓飯吃兩粒;欖核則曬干后全部放在地里培植,等到新果長成才吃用。就這樣,羅二不但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一個烏欖林,而且掌握了腌制欖角,壓榨欖油,斬核取仁的工藝。他身上的三種疾病全部治愈,他的子子孫孫也從此不再懶惰、貧寒。
      

原標題:烏欖
詞條標簽:烏欖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