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豆豉姜(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豆豉姜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根。9-10月采挖,曬干。產于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 中藥名稱豆豉姜

  • 中藥學名(拉丁名)RADIX LITSEAE CUBEBAE

  • 別 名木漿子根、澄茄根、木姜子根

  • 所屬功效類溫里藥

  • 樟科

  • 分布區(qū)域產于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來源

本品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根。(《中藥大辭典》)

本品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干燥根。(《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分布產地

產于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9-10月采挖,曬干。(《中藥大辭典》)

9-10月間挖取,洗凈,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藥材性狀

根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皺紋及顆粒狀突起。質輕泡,易折斷,斷面灰褐色,橫切面有小孔(導管)。氣香,味辛辣。(《中藥大辭典》)

本品呈圓錐形,多切成不規(guī)則塊,長3-8cm,寬3-5cm  ,厚0.5-2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縱皺和顆粒狀突起,皮薄而脆,質輕泡,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數(shù)圈圓環(huán),有剛可見眾多針狀小孔及放射狀紋理。氣香,味辛微辣。(《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性味歸經

辛,溫。(《中藥大辭典》)

辛,溫。歸脾、胃經。(《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藥材功效

祛風散寒除濕,理氣通絡止痛。(《中藥大辭典》)

祛風除濕,溫中散寒,行氣活血。(《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藥材主治

主治感冒頭身疼痛,胃冷痛,腹痛吐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中藥大辭典》)

用于感冒風寒,水腫腳氣,風寒濕痹產后腹痛,血瘀痛經,氣滯胃寒之脘腹脹滿。(《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15-60g;或燉服;或泡酒服。外用:煎水洗。(《中藥大辭典》)

10-15g。(《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置干燥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中藥配伍

①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木姜子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冷氣痛,胸口痛:木姜子根、茴香蟲(陰陽瓦上炕干),研末,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中藥炮制

篩去灰屑碎末,洗凈,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篩去灰屑碎末,洗凈,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版》)

藥理作用

抗血拴及對微循環(huán)的影響  給兔靜注山雞椒根(豆豉姜)注射液2g/kg能顯著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率為57.56。臨床治療腦血栓患者,可使腦電阻圖出現(xiàn)波幅增高,上升時間縮短,上升角度增大,血管阻力指數(shù)下降。電鏡觀察,患者甲皺微循環(huán)管襻數(shù)目增多,微血管擴張,血流流態(tài)改善,管袢血流速度變?yōu)榫鶆?,靜脈血中圓型和樹型血小板百分率增加,而擴人型和聚集型明顯減少,表明該藥能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18%-80%),改善微循環(huán),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對高聚集性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中華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周身筋骨疼痛,發(fā)表,散風寒疹子,去膨脹,理氣。
2.《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止痛,祛風濕,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婦水腫,跌打寬筋。
3.《廣西中藥志》:治感冒。
4.《廣東中藥》:祛風散寒,息肝風,消腫。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產后腳軟,痰濕腳氣。

原標題:豆豉姜
詞條標簽:山雞椒,豆豉姜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