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地柏枝(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地柏枝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的全草。7月(大暑前后)拔取全草,抖凈根部泥沙,洗凈,鮮用或曬干。主產(chǎn)于浙江、江西、四川、陜西、湖北、貴州。

  • 中藥名稱地柏枝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HERBA SELAGINELLAE MOELLENDORFII

  • 別 名地柏、爛皮蛇、巖柏草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卷柏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浙江、江西、四川、陜西

來源

本品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的全草。(《中華本草》)
本品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的干燥全草。(《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浙江、江西、四川、陜西、湖北、貴州。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7月(大暑前后)拔取全草,抖凈根部泥沙,洗凈,鮮用或曬干。(《中華本草》)
夏、秋兩季采收,除去泥沙雜質(zhì),洗凈,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性狀

根莖灰棕色,屈曲,根自其左右發(fā)出,纖細,具根毛。莖禾稈色或基部稍帶紅色,高10-40cm,徑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鉆狀三角形葉,貼伏于上,上部分枝羽狀,全角呈卵狀三角形。葉多扭曲皺縮,上表面淡綠色,背面灰綠色,二型,枝上兩側(cè)的葉為卵狀披針形,大小近于莖上葉,貼生小枝中央的葉形較小,卵圓形,先端尖。孢子囊穗少見。莖質(zhì)柔韌,不易折斷;葉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淡。以體整、色綠,無泥雜者為佳。(《中華本草》)
本品主莖直細,近四棱形,禾桿色,質(zhì)硬脆,易折斷,基部帶有黃色主根和須根,下部無分枝,有綠色小葉貼莖輪生,卵狀三角形,漸尖,上部有分枝。分枝上的營養(yǎng)葉完整,灰綠色、二形、背腹各二列,腹葉(中葉)疏生,斜卵圓形,銳尖頭,基部心形,有膜質(zhì)白邊和微齒;背葉(側(cè)葉)斜展,覆瓦狀,卵圓狀三角形,短尖頭,有齒或下緣全緣,小枝頂端偶見有近圓形孢子囊;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龍骨狀,邊緣有齒。(《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辛、微甘,平。(《中華本草》)
微甘,平。歸肝、心經(jīng)。(《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功效

止血,清熱,利濕。(《中華本草》)
清熱利尿,活血消腫,止血涼血。(《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主治

主治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fā)熱,小兒驚風(fēng),濕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中華本草》)
用于創(chuàng)傷出血,肌衄,崩漏,黃疸,淋病等。(《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研末敷;或鮮品搗敷。(《中華本草》)
15-60g。(《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貯藏保存

置通風(fēng)干燥處。(《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及其下的數(shù)層細胞均為厚壁細胞,木化,皮層與中柱之間有空隙;維管束周韌型,木質(zhì)部成長條狀。
葉表面觀:鱗葉的上表皮細胞狹長形,而氣孔附近的下表皮細胞則近等徑形。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5-7個,但上表皮孔分布較少。(《中華本草》)
理化鑒別:
取本品10g,加水100ml,煎煮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50ml,用乙酸乙酯30ml振搖提取,提取液濃縮至0.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江南卷柏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1)的混合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噴以2%4-氨基安替比林乙醇溶液和鐵氰化鉀試液(用時1:1混合),置氨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中藥配伍

1.治肺熱咳血:地柏枝、豬鬃草各30g。水煎調(diào)白糖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肺癆咳血及浮腫:巖柏枝、地柏枝、側(cè)柏各9g,折耳根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臟毒下血:地柏枝與黃芪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本草圖經(jīng)》)
4.治跌撲重傷:巖柏枝、鳳尾草根、豬鬃草根、腎蕨各15g,抱石蓮3g。煨水服,用酒為引。(《貴州草藥〉)
5.治黃疸性肝炎:①地柏枝、鳳尾草各30g,地耳草、虎杖各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巖柏枝、柳花、酸咪咪各9g。煨水服。(《貴州草藥》)
6.治單腹脹(筲箕脹)便閉:(摩來卷柏)120g,加鮮麥芽60g(干燥品21-24g)。水煎沖燒酒,早晚飯前各服1次;第2劑須加大黃60g,水煎沖燒酒服;第3劑不加大黃,以后隔日加大黃煎服。忌食酸辣、芥菜、蘿卜菜。除服藥外,同時須將已煎過的摩來卷柏揀出,加食鹽搗爛敷肚臍孔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8.治哮喘:石柏45g,鐵角蕨根30g,豬肝、蜜糖各60g。水燉,服湯食肝。(《江西草藥》)
9.治頭暈?zāi)垦#好?00g茶葉中放(巖柏葉)30g,泡茶常服。(《陜西中草藥》)
10.治燒燙傷:①地柏枝適量,研細粉。先將傷口用淡鹽水洗凈,然后撒上藥粉,每日換2次。(《湖北中草藥志》)②地柏枝、土子各等分。共打粉,調(diào)麻油搽。(《四川中藥志》1979年)
11.治鼻瘡:巖柏枝15g,辛夷花6g,鵝不食草3g。煨水服,并取渣絞汁滴鼻孔。((貴州草藥》)
12.治小兒口瘡:鮮地柏枝適量,搗爛,兌淘米水洗口腔,每日2次。((湖北中草藥志))
13.治毒蛇咬傷:石柏(鮮)適量,搗爛外敷;另用石柏30g,水煎服.((江西草藥》)

中藥炮制

除去泥沙雜質(zhì),洗凈,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第一冊2004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主臟毒下血,與黃耆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
2.《草木便方》:止血,通經(jīng)脈,鎮(zhèn)心除煩,安五臟。治下血,崩淋,刀斧損傷出血。
3.《分類草藥性》:治痔瘡出血,解熱毒,并治咳嗽,湯火傷。
4.《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吐血。
5.《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小兒風(fēng)熱。
6.《貴州草藥》:清熱利濕,滋陰降火。

原標(biāo)題:地柏枝
詞條標(biāo)簽:江南卷柏,地柏枝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