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浙貝母(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凈,干燥,習稱“浙貝片”。主產(chǎn)于浙江。

  • 中藥名稱浙貝母

  • 中藥學名(拉丁名)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

  • 別 名土貝母、浙貝、象貝

  • 所屬功效類 化痰止咳平喘藥

  • 百合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浙江。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浙江。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凈,干燥,習稱“浙貝片”。(《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nèi)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互相抱合,內(nèi)有小鱗葉2-3枚和干縮的殘莖。
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l~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富粉性。(《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心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淡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卵形、廣卵形或橢圓形,直徑6-56μm,層紋不明顯。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少見,副衛(wèi)細胞4-5個。草酸鈣結晶少見,細小,多呈顆粒狀,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細桿狀。導管多為螺紋,直徑至18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濃氨試液2ml與三氯甲烷20ml,放置過夜,濾過,取濾液8ml,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貝母素甲對照品、貝母素乙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jīng)驗廣集》吹喉散)
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jīng)驗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塊。(《中國藥典2015》)

毒性

小鼠靜注浙貝母堿和去氫浙貝母堿最小致死量為9mg/Kg。(《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浙藥

相關論述

1.《本草正義》:象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結。《本經(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而言,泄熱散結,故能治之。喉痹,熱之結于上者也。乳難之乳,即孳乳之乳,指產(chǎn)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故催生而治產(chǎn)難。甄權《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治產(chǎn)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chǎn)靈藥,內(nèi)有貝母,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久皆本此。而注《本經(jīng)》者僅以為下乳汁,恐非真目。主金瘡者,苫降清熱之功也,不僅可以內(nèi)服,亦可外作滲藥。居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風痙者,苦寒清熱,泄降定風之功也?!秳e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皆能主之。洗洗惡風寒者,風寒外襲于皮毛,內(nèi)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項直為風邪外感,舌降泄風,辛泄疏散,治之宜也??人陨蠚猓痔禑嶂址危嘈骨褰鸲纸的嬷τ靡?。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緒。今人乃以通治風熱、溫熱、時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雖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中,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
2.《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陰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
3.《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
4.《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突風火有痰者宜此。
5.《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原標題:浙貝母
詞條標簽:浙貝母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