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菊花(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毫菊主產(chǎn)于安徽毫縣、渦陽、太和。滁菊主產(chǎn)于安徽滁縣、全椒、徽州、定遠等。懷菊主產(chǎn)于河南武陟、沁陽、博愛、鹿邑、淮陽等。貢菊主產(chǎn)于安徽的黃山、浙江的德清。川菊主產(chǎn)于四川中江。祁菊主產(chǎn)于河北安國。 杭菊主產(chǎn)于浙江桐鄉(xiāng)、海寧、嘉興、吳興等地。

  • 中藥名稱菊花

  • 中藥學名(拉丁名)CHRYSANTHEMI FLOS

  • 別 名節(jié)華、日精、女節(jié)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毫菊主產(chǎn)于安徽毫縣、渦陽、太和。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的干燥頭狀花序。(《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毫菊主產(chǎn)于安徽毫縣、渦陽、太和。滁菊主產(chǎn)于安徽滁縣、全椒、徽州、定遠等。懷菊主產(chǎn)于河南武陟、沁陽、博愛、鹿邑、淮陽等。貢菊主產(chǎn)于安徽的黃山、浙江的德清。川菊主產(chǎn)于四川中江。祁菊主產(chǎn)于河北安國。 杭菊主產(chǎn)于浙江桐鄉(xiāng)、海寧、嘉興、吳興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
亳菊: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離散??偘鸂睿豢偘?-4層,卵形或橢圓形,草質(zhì),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邊緣膜質(zhì)?;ㄍ邪肭蛐危瑹o托片或托毛。舌狀花數(shù)層,雌性,位于外圍,類白色,勁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shù),兩性,位于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頂端5齒裂。瘦果不發(fā)育,無冠毛。體輕,質(zhì)柔潤,干時松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類白色,不規(guī)則扭曲,內(nèi)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
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上部反折,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shù)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shù),外露。
懷菊: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多數(shù)為舌狀花,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不規(guī)則扭曲,內(nèi)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氣虛胃寒,食減泄瀉者慎用。(《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本品粉末黃白色?;ǚ哿n惽蛐危睆?2-37μm,表面有網(wǎng)孔紋及短刺,具3孔溝。T形毛較多,頂端細胞長大,兩臂近等長,柄2-4細胞。腺毛頭部鞋底狀,6-8細胞兩兩相對排列。草酸鈣簇晶較多,細小。
理化鑒別:
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30-60℃)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棄去石油醚,藥渣揮干,加稀鹽酸1ml與乙酸乙酯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菊花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綠原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0.5-1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一冰醋酸一水(1:15:1:1:2)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于,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diào)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diào)下三錢匕。(《圣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令勻,暴稍干,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nèi)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圣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y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中藥炮制

菊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留的梗葉,篩去灰屑。
炒菊花:選擇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邊緣呈微黑色,取處放涼。
菊花炭:取凈菊花置鍋內(nèi),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北藥、 懷藥、 淮藥、 浙藥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jīng)疏》:菊花專制鳳木,故為去風之要藥??嗫尚篃?,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人心、小腸,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沛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人肝,肝開竅于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于內(nèi),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并解。安腸胃,利五脈,調(diào)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療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療者風火之毒也。
4.《藥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jīng)》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領石斜、扁豆,明目聰耳,調(diào)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問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nèi)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育過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6.《本草經(jīng)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nèi)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jīng)》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鳳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鳳作痛,無非內(nèi)火內(nèi)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zhèn)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nèi)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鳳痛甚,至于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于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于下,故為目科要藥。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謂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jīng)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jīng)》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洽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xù)續(xù)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nèi)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jīng),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癥,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yǎng)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yǎng)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藥。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療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纓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時膝者。治皆以內(nèi)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傳說淵源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nóng)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窮, 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jīng)??奁蜒劬Χ伎逘€了。 
       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yī)買藥。也不知吃了多少藥,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zhuǎn)。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并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shù)十里,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jié)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蕩,人稱天荒蕩。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的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jīng)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xù)綻開,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xù)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jù)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后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jié),并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原標題:菊花
詞條標簽:菊花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