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砂仁(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綠殼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Wall. ex Bak.) T.L.Wu et S.J.Ch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陽春砂主產于云南、廣東,質量較好;綠殼砂主產于云南;海南砂主產于海南、廣東,品質較差。

  • 中藥名稱砂仁

  • 中藥學名(拉丁名)AMOMI FRUCTUS

  • 別 名縮沙蜜、縮砂仁、縮砂蔤

  • 所屬功效類化濕藥

  • 姜科

  • 分布區(qū)域陽春砂主產于云南、廣東,質量較好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綠殼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Wall. ex Bak.) T.L.Wu et S.J.Ch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實。(《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陽春砂主產于云南、廣東,質量較好;綠殼砂主產于云南;海南砂主產于海南、廣東,品質較差。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陽春砂、綠殼砂: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有不明顯的三棱,長1.5-2cm,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軟。種子集結成團,具三鈍棱,中有白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5-26粒。種子為不規(guī)則多面體,直徑2-3mm;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皺紋,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質硬,胚乳灰白色。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
海南砂: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有明顯的三棱,長1.5-2cm,直徑0.8-1.2cm。表面被片狀、分枝的軟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種子團較小,每瓣有種子3-24粒;種子直徑1.5-2mm。氣味稍淡。(《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6g,后下。(《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陰虛有熱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陽春砂種子橫切面:假種皮有時殘存。種皮表皮細胞1列,徑向延長,壁稍厚;下皮細胞1列,含棕色或紅棕色物。油細胞層為1列油細胞,長76-106μm,寬16-25μm,含黃色油滴。色素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細胞多角形,排列不規(guī)則。內種皮為1列柵狀厚壁細胞,黃胞色,內壁及側壁極厚,細胞小,內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數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粉末灰棕色。內種皮厚壁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內含硅質塊;斷面觀為1列柵狀細胞,內壁及側壁極厚,胞腔偏外側,內含硅質塊。種皮表皮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條形,常與下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下皮細胞含棕或紅棕色物。色素層細胞皺縮,界限不清楚,含紅棕色或深棕色物。外胚乳細胞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充滿細小淀粉粒集結成的淀粉團,有的包埋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油細胞無色,壁薄,偶見油滴散在。
理化鑒別:
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fā)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乙酸龍腦酯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環(huán)己烷—乙酸乙酯(2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揮發(fā)油: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通則2204)測定。
陽春砂、綠殼砂種子團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3.0%(ml/g);海南砂種子團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0%(ml/g)。(《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和胃氣,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調脾:沉香一兩,縮砂仁、烏藥各二兩,凈香附四兩,甘草(炙)一兩二錢。上除沉香不過火,余四味銼焙,仍同沉香研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溫鹽湯無時調服,或空心燒鹽湯調下亦好,紫蘇,棗湯尤妙。(《活幼心書》縮砂飲)
2.消食和中,下氣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飲。(《綱目》縮砂酒)
3.治痰氣膈脹:砂仁搗碎,以蘿卜汁浸透,焙干為末。每服一、二錢,食遠,沸湯服。(《簡便單方》)
4.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癥者: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七分,陳皮八分,半夏一錢,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錢。水煎服。(《古今名醫(yī)方論》香砂六君子湯)
5.治妊娠胃虛氣逆,嘔吐不食:縮砂仁不拘多少。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生姜自然汁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縮砂散)
6.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縮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樸、陳橘皮等分。為丸。日二,服四十丸。(《藥性論》)
7.治婦人妊娠,偶因所觸,或墜高傷打,致胎動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縮砂不計多少。慢火炒令熱透,去皮用仁,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而胎已安。(孫用和)
8.治遍身腫滿,陰亦腫者:縮砂仁、土狗一個,等分。研,和老酒服之。(《仁齋直指方》)
9.治小兒滑泄,肛頭脫出:縮砂一兩。去皮為末,每用一錢,以豬腰子一片批開,入藥末在內,綿系,米泔煮熟,與兒食之,次服白礬丸。(《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縮砂散)

10.牙齒疼痛:縮砂常嚼之。(《仁齋直指方》)

11.治一切食毒:縮砂仁末,水服一、二錢。(《事林廣記》)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廣藥、 云藥

相關論述

1.《湯液本草》:縮砂,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2.《綱目》:按韓矛《醫(yī)通》云:腎惡燥,以辛潤之,縮砂仁之辛,以潤腎燥。又云:縮砂主醒脾調胃,引諸藥歸宿丹田,故補腎藥用同地黃丸蒸,取其達下之旨也。
3.《本草經疏》:縮砂蜜,辛能散,又能潤;溫能和暢通達。虛勞冷瀉,脾腎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虛也,赤白滯下,胃與大腸因虛而濕熱與積滯客之所成也。辛以潤腎,故使氣下行,兼溫則脾胃之氣皆和,和則冷瀉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滯下自愈,氣下則氣得歸元,故腹中虛痛自己也。縮砂蜜,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向導不濟。本非肺經藥,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氣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證,若咳嗽多緣肺熱,此藥即不應用矣。
4.《本草匯言》:砂仁,溫中和氣之藥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此藥辛香而竄,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養(yǎng)胃養(yǎng)腎,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沈則施曰:砂仁溫辛香散,止嘔通膈,達上氣也;安胎消脹,達中氣也;止瀉痢、定奔豚,達下氣也。與木香同用,治氣病尤速。
5.《藥品化義》:砂仁,辛散苦降,氣味俱厚。主散結導滯,行氣下氣,取其香氣能和五臟,隨所引藥通行諸經。若嘔吐惡心,寒濕冷瀉,腹中虛痛,以此溫中調氣;若脾虛飽悶,宿食不消,酒毒傷胃,以此散滯化氣;若胎氣腹痛,惡阻食少,胎脹不安,以此運行和氣。
6.《本草新編》:砂仁,止可為佐使,以行滯氣,所用不可過多,用之補虛丸中絕佳,能輔諸補藥,行氣血于不滯也。補藥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藥,未免過于滋益,反恐難于開胃,入之砂仁,以蘇其脾胃之氣,則補藥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氣,更易之也。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腎,引補腎藥入于脾中則可,謂諸補藥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腎,則不可也?!渡褶r本草》井未言其入腎,不過說主虛勞冷瀉耳。夫冷瀉有專屬乎脾者,何可謂脾寒俱是腎寒。
7.《玉揪藥解》:縮砂仁,和中調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陽而化谷,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上焦之腐酸,利下氣之穢濁。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脾陷胃逆。凡水脹腫滿,痰飲咳嗽,噎膈泄利,霍亂轉筋,胎墜肛脫,谷宿水停,泄穢吞酸諸證,皆升降反常,清陷濁逆故也。泄之則益損其虛,補之則愈增其滿,清之則滋其下寒,溫之則生其上熱。惟以養(yǎng)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調其滯氣,使樞軸回旋運動,則升降復職,清濁得位,然后于補中扶土之內,溫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無有憂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沖和調達,不傷正氣,調醒脾胃之上品也。
8.《本草求真》:縮砂,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藥。其言醒脾調胃,快氣調中,則于腹痛痞脹有功,入大腸則于赤白瀉痢有效,入肺則于咳嗽上氣克理。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齒浮熱能消,亦是中和氣順之意。若因實熱而云胎氣不和,水衰而見咽喉口齒燥結者,服之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
9.《本草正義》:縮砂密,雖辛溫能升,未嘗不治中、下二焦之氣,尤以專治肝腎為特長。甄權謂溫暖肝腎,藏器謂治上氣奔豚,蓋皆有見于此。又得腸澼滯下一癥,腹痛皆由氣滯,必以調氣為要務,然須疏通開泄,宜降而不宜升,故芳香辛溫,升陽動火之藥,皆在禁例。惟砂仁既能治虛寒之泄瀉,似乎亦在升清消滯一邊,而《開寶》竟以主治赤白痢疾,此癥惟濕熱積滯為獨多,溫升之品,寧非大忌。不知砂仁氣辛,雖似溫升,而開泄下降,是其本色。且能破滯解結,則雖濕熱實積,亦不妨藉為引導,直入下焦而通淤滯,不患其升舉穢濁,上逆為瘧。故甄權又以為止休息氣痢,瀕湖引《藥性論》,謂治冷滑下痢不禁,則溫澀之中,尚有行氣消積之作用在,固不可與肉蔻、益智之一味溫澀者同日而語。石頑謂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積欲盡時,良非所宜。豈不以消滯導淤,是其所長,故適宜于積滯初下之癥。又謂新產忌之,恐其氣辛燥而動血,于以知砂仁泄降下氣,力量頗專,與其他辛溫芳香之藥,以氣用事,能升而不能降者,顯然有別。
10.《藥性論》: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
11.《本草拾遺》:主上氣咳嗽,奔豚,驚癇邪氣。
12.《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
13. 張元素:治脾胃氣結滯不散。
14. 楊土瀛:和中,行氣,止痛,安胎。
15.《本草蒙筌》:止惡心,卻腹痛。
16.《綱目》:補肺醒脾,養(yǎng)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膈嘔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哽。
17.《醫(yī)林纂要》:潤腎,補肝,補命門,和脾胃,開郁結。

傳說淵源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fā)生了一次范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fā)瘟,而且頭頭強健力壯。當地幾個老農民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fā)出濃郁芳香、根部發(fā)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span>
       老農們聽后,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后,覺得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所以就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較好。后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后,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陽春砂仁”的由來。

原標題:砂仁
詞條標簽:縮砂密砂仁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