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大棗(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河南質(zhì)量最佳。

  • 中藥名稱大棗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JUJUBAE FRUCTUS

  • 別 名干棗、紅棗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鼠李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河南質(zhì)量最佳。

來源

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河南質(zhì)量最佳。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長2-3.5cm,直徑1.5-2.5cm。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guī)則皺紋?;堪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肉質(zhì),柔軟,富糖性而油潤。果核紡錘形,兩端銳尖,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甜。(《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溫。歸脾、胃、心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6-15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中藥大辭典》)
①《醫(yī)學(xué)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fēng),脾反受病。"
②《本草經(jīng)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③《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jié)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咸忌之。"
④《髓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chǎn)后及溫?zé)帷⑹顫裰T病前后,黃疸、腫脹并忌之。"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棕色。外果皮棕色至棕紅色;表皮細胞表面觀類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胞腔內(nèi)充滿棕紅色物,斷面觀外被較厚角質(zhì)層;表皮下細胞黃色或黃棕色,類多角形,壁稍厚。草酸鈣簇晶(有的碎為砂品)或方晶較小,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細胞中。果核石細胞淡黃棕色,類多角形,層紋明顯,孔溝細密,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物。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浸泡10分鐘,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晾干,加乙醚2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棗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白樺脂酸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μl、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冰醋酸(14:4: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術(shù)四兩,干姜二兩。雞內(nèi)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術(shù)、雞內(nèi)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干姜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當(dāng)點心,細嚼咽之。(《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2.治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頭翅)入內(nèi)喂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3.補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nèi)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4.治中風(fēng)驚恐虛悸,四肢沉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5.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6.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干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臺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7.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后,糜粥自養(yǎng)。(《金匱要略》十棗湯)
8.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9.治肺疽吐血并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三因方》二灰散)
10.治卒急心痛:烏梅一個,棗二個,杏仁七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11.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一般每人約需紅棗一至二斤。(《上海中醫(yī)藥》(4):22,1962)
12.治走馬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13.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shù)洗取愈。(《千金方》》
14.治風(fēng)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nèi)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用時破開或去核。(《中國藥典2020》)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1.1對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誘發(fā)大鼠腺胃癌的抑制作用:純化的Wistrar系大鼠,體重80-120g,雄雌兼用。隨機分組I組(對照組),18只,僅給自來水及普通干塊飼料。Ⅱ組(MNNG組),18只,自由攝取MNNG100ug/ml連續(xù)10mo,其后改喂自來水。給普通干塊飼料。Ⅲ組(MNNG同時加棗組),16只,給MNNG100ug/ml的同時給大棗(干果),每鼠每日約1g,mo15停藥。其它同Ⅱ組。組(MNNG7mo后加棗組)125只,給MNNG100ug/m17mo月后加大棗至第15個月止。其它同Ⅲ組。將自行死亡或處死者,留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淋巴結(jié)及肺等臟器。胃一般沿大彎切開,取0·3-0·4cm三塊組織,固定于酒精、福爾馬林溶液,作組織切片,H.E染色。以肉眼和鏡下觀察形態(tài)學(xué)改變及胃腸癌的發(fā)生率。用MNNG100ug/ml處理大鼠的同時連櫝15mo喂給大棗Ⅱ組腺胃腺癌的發(fā)生率為15.4(2/13),胃腸道惡性腫瘤總的發(fā)生率為38.4%(5/13);MNNG100ug/ml處理大鼠7mo后,連續(xù)8mo投給大棗的Ⅳ組腺胃腺癌的發(fā)生率為21.7%(5/23),胃腸道癌瘤總的發(fā)生率為34.8%(8/23),與Ⅱ組(MNNG)胃腸道癌瘤的發(fā)生率71.14%(10/14)相比,(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用MNNG處理大鼠后,長期喂給中藥大棗似有降低胃腸道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的作用。
1.2對肉瘤一180增殖的抑制作用:從大棗分離得到的三萜類化合物中進一步分離出游離型、酯活性的樺木酸、山楂酸,連續(xù)給藥7d(25mg/日),對5-35%肉瘤一180增殖有抑制效果,特別是山楂酸,連續(xù)給藥14日,有61%的抑制效果,比5一Fu抑制率更強。
2.抗Ⅰ型變態(tài)反應(yīng)的作用:
2.1對抗IgE刺激所致人外周血嗜堿性白細胞釋放白三烯(LTD4)的抑制作用:大棗10g,加熱水100ml提取,得到大棗提取液。用Hubscher法自血液中分離出嗜堿性白細胞。體外培養(yǎng)用Lichteinstein和Osler兩步法,以2X10-2抗體氮/ml的抗IgE刺激時,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釋的大棗提取液。LTD4的測定按Samuelsson法進行。結(jié)果可見致敏者外周嗜堿性白細胞在未加任何刺激時,LTD4的產(chǎn)生極少(自發(fā)性釋放),而用2X10-2抗體氮/ml的抗IgE刺激時可見LTD4釋放。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釋的大棗提取液時,LTD4的釋放與自發(fā)性釋放大致相同。其機理與大棗所含的cAMP易透過白細胞膜而作用于化學(xué)介質(zhì)釋放的第二期,抑制LTD4的釋放,因與而抑制變態(tài)反應(yīng)有關(guān)。
2.2對IgE抗體產(chǎn)生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大棗乙醇提取物中的乙基-a-果糖甙(ethyl-D-fructofuranoside)10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yīng)有抑制作用。該化合物是在乙醇提取中與大棗所含的果糖在有機媒介作用下生成,具有對IgE抗體的產(chǎn)生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對5-羥色胺和組胺有拮抗作用??惯^敏作用與大棗中含有的cAMP樣物質(zhì)也有關(guān)。另外,有報道大棗中的酯型三萜系化合物中香豆酸能提高佐劑的活性。
3.其它作用:
3.1對中樞神經(jīng)的抑制作用:采用延長硫噴妥鈉作用作為指標(biāo),發(fā)現(xiàn)大棗內(nèi)苯甲醇糖甙、柚配質(zhì)(糖甙等多種化合物)具有顯著降壓作用,并確認柚配質(zhì)(糖甙類)能降低自發(fā)運動,刺激反射作用,強直性木僵作用,并對中樞神經(jīng)有抑制作用。
3.2對體重、肌力的作用:雄性小白鼠,體重10-20g,分大棗組,對照組各18只。大棗組每天上午用30%大棗煎劑按體重0.3ml/kg,對照組給水0.3ml/kgip,實驗中對小鼠分別以吞米混合飼料及蔬菜飼養(yǎng)3wk,上午空腹時稱重,大棗組平均增加體重3.0g,對照組則平均增加1.6g。同時,兩組動物進行空腹游泳試驗,結(jié)果大棗組為3分鐘50s,而對照組為2分鐘30s。證明有增加體重、增強肌力作用。
3.3對實驗性肝病變家兔血清白蛋白的影響:雄性家兔2只,體重2kg,用四氯化碳0·25ml/kgip,1周后以耳靜脈內(nèi)注射1%硫噴妥鈉1ml/kg,結(jié)果麻醉時間比正常延長一倍以上。說明肝臟機能降低對硫噴妥鈉的解毒作用,肝臟發(fā)生輕度病變。然后再用30%大棗煎劑,每天上午喂食前ipl周。實驗性家兔進行自身對照血清白蛋白,結(jié)果表明,總蛋白正常值5·14g%,治療前4.6g%,治療后1wk4.90g%,白蛋白正常組3.10%,治療前2.46g%,治療1周后3.00g%;球蛋白2.04g%(正常值)治療前2.23g%,治療后周1.90g%。(《中華本草》)

毒性

臺灣大棗中的SpinosaA和B作為催眠藥作用時,發(fā)現(xiàn)毒性反應(yīng)。除了大棗種子的這兩種成分有毒性外,其他尚未見毒性方面的報道。(《中華本草》)

道地性

北藥

相關(guān)論述

1.《注解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十棗湯,益土而勝水。
2.《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jīng)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損齒,貽害多矣。
3.《本草匯言》:沈氏曰,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luò)、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如龍譚方治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氣不和,飲食無味,百體懶重,肌肉瘦,此屬心、脾二藏元神虧損之證,必用大棗治之。佐用陳皮,調(diào)暢中脘虛滯之痰。
4.《藥品化義》:大黑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主治虛勞,善滋二便,凡補肝腎藥中,如滋陰降火湯、茯苓補心湯、產(chǎn)后芎歸調(diào)血飲、保胎丸、養(yǎng)榮丸、四神丸,俱宜為佐使,因性味甘溫,尤能扶脾養(yǎng)胃耳。
5.《本經(jīng)逢原》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
6.《長沙藥解》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yǎng)血滋肝而熄風(fēng),療脾胃衰損,調(diào)經(jīng)脈虛芤。其味濃而質(zhì)厚,則長于補血,而短于補氣。人參之補土,補氣似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補脾精而養(yǎng)肝血。凡內(nèi)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fēng)動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發(fā)表之際,蓋汗血一也,桂枝湯開經(jīng)絡(luò)而泄榮郁,不以大棗補其榮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nèi)傷來矣。故仲景于中風(fēng)桂枝諸方皆用之,補瀉并行之法也。十棗湯、葶藶大棗數(shù)方悉是此意。惟傷寒榮閉衛(wèi)郁,義在泄衛(wèi),不在泄榮,故麻黃湯不用也。
7.《本經(jīng)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用棗者五十八方,其不與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與棗聯(lián),為和營衛(wèi)之主劑,姜以主衛(wèi),棗以主營,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湯節(jié)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湯節(jié)制者六,不受桂柴節(jié)制者十七,此蓋有二焉,皆有涉于營衛(wèi),一者營衛(wèi)之氣為邪阻于外,欲開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則麻黃劑中加用之以防其太過;一者營衛(wèi)之氣為邪阻于內(nèi),欲補而達之,又恐其補之壅也,則人參劑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勻稱,故分數(shù)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內(nèi)者,欲其和里之力優(yōu),而后外達能銳,故棗重于姜,此實用姜棗之權(quán)輿,棗之功能,尤于是足見者也?!督饏T要略》曰,病有賁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據(jù)《本經(jīng)》大棗主大驚,宜無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經(jīng)》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驚。不可截去'身中不足,,僅以'大驚'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棗者,必緣誤治。其義只在《傷寒論》曰,少陽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蠣湯,下后證也;桂枝加桂湯,發(fā)汗及燒針后證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fā)汗后證也;賁豚湯證,則未經(jīng)誤治,故獨不用棗,若夫《千金》風(fēng)虛驚悸二十三方,用棗十一方,其方有用獨后、細辛、羌活、白蘚皮、銀屑、大黃、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鐵精、麻黃者,即不用棗,子此見棗之治驚,但治實中之虛、虛中之虛,而虛中有實者,則其所不能任,若實中之實,又所不待言矣。
8.《本經(jīng)》: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9.《本草經(jīng)集注》:煞烏頭毒。
10.《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
11.《藥對》:殺附子、天雄毒。
12.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13.《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
14.《珍珠囊》:溫胃。
15.李杲:溫以補脾經(jīng)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diào)營衛(wèi),生津液。
16.《藥品化義》:養(yǎng)血補肝。
17.《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
18.《中國藥植圖鑒》: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傳說淵源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在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龍王積累了許多寶石,堆成一座珠寶山,閃閃發(fā)光。這引起了太陽神的妃子白玉鳳星的嫉恨,她命土地神永黃沙填沒了大海。龍王走時帶走了一些貴重寶物,卻將那座珠寶山遺棄在那里。
       黃河鬧大水時,舜為了拯救一方生靈,派禹前往治理洪水,他用鐵锨疏通了堆積在那里的泥沙,又挖了許多小河溝,把河水引入低洼處。禹的女兒叫璪,十分聰明,十三歲就告別了媽媽,幫爸爸去治理河水。她沿著禹疏通了河道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走到了滄州一帶。因為天黑看不清路,腳下一滑,摔倒在河堤上。她售手猛勁地向河堤的泥土里插去,才沒有掉下去。可當(dāng)她把手抽出來時,一束亮光從小洞里射了出來。她一看原來是許多寶石,就順手抓了一塊紅顏色的寶石,那寶石把漆黑的夜照得光亮無比。
       土地神見璪拿到了寶石,就對璪說,這寶石只能夜晚玩,天必須埋在泥土里,如果被白玉鳳星知道,一定會有麻煩。璪懂事地點點頭。土地神走后,璪借著寶石的光,一步一拐地爬上了河堤,在一塊草地上躺了下來。這時她又累又餓,心想,如果寶石能吃那該多好呀。她想著想著,就情不自禁地把寶石放在嘴里。誰知寶石一到嘴里,就立刻散發(fā)出一股清香,還流出了甜絲絲的汁子。璪咽了幾口,立刻就不覺得餓了。
       璪遵照土地神的囑托,用土埋好了洞口,將她喜愛的那顆寶石埋在了河堤上,做了記號,找父親去了。
       璪不知走了多少天,終于找到了父親。禹疏通完最后一道河,和女兒一道往回走。璪告訴克父親遇到寶石的事,禹高興地對女兒說,咱們快把寶石找出來,好幫助災(zāi)民度饑荒。父女倆來到埋寶石的河堤上,只見那里有一顆大樹,樹上掛買了果子,那果子晶瑩透亮,紅紅的,和寶石一模一樣。璪摘下了一顆放在嘴里一嘗,又甜又脆,比她含寶石的滋味強多了,原來那寶石受了璪的津液的潤含,靈氣猛地強盛起來,它長成一顆大樹,樹上結(jié)出了像自己一模一樣的果子,為此表達對璪的敬佩之情。
       父女二人吃了幾顆樹上的果子,立刻不渴、不餓、不累了。他們高興極了,趕忙把樹上的果子摘下來,分給饑民們,可饑民太多了,一棵樹上的果子怎么夠分呢?大家乞求她能多種些這樣的棗樹。
       璪很愿意幫助饑民們,就讓父親先回家,她留下來夜夜種樹。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不幾年,那一帶就長滿了用寶石做種子長出來的果樹,每顆樹上結(jié)滿了寶石樣的果子。因為樹是璪種樹來的,大家就起名叫它璪樹,為了與璪的名字相區(qū)別,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棗”字即有“木”字說明棗樹的木質(zhì)植物,還反映著一個“巾”字,說明是一個巾幗能人種的,人們嫌寫了一遍不能表達對璪的敬意,于是連寫兩遍,這就是繁體“棗”字的來歷。
       璪見人們以她的名字給果樹命名,又見成千上萬饑民在開墾種地,于是一刻不停地栽,一心想把棗樹栽滿神州大地。這事終于感動了土地神,土地神就把手伸到土地下面,日夜不停地移動寶石,一直移到黃河下游。土地的手伸到哪里,哪里就長棗樹。知道現(xiàn)在,棗樹仍不用種子繁殖,跟伸到哪里,哪里就長出棗樹。
       璪被人們尊為棗祖,因為她是在夜間栽種的,所以每年八月十五月亮升起的時候,人們都要栽上一盤紅彤彤的小棗,供在天地底下的供桌上,以示對璪的懷念。

原標(biāo)題:大棗
詞條標(biāo)簽:,大棗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