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尿是指由于大腦皮質(zhì)及皮質(zhì)中樞的功能失調(diào)而引起排尿中樞功能失調(diào)所致的功能性遺尿。其發(fā)生原因多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huán)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yǎng)習(xí)慣等。本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小兒在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且每夜如是形成慣例。發(fā)病年齡以三周歲以上為界,尤以學(xué)齡兒童多發(fā),偶有延長至十幾歲,經(jīng)久不愈。而三周歲以下的嬰幼兒,由于智力發(fā)育未臻完善正常的排尿習(xí)慣尚未養(yǎng)成,因而未能自主排尿,或年長兒由于貪玩少睡,精神過于疲勞,或其它原因偶爾發(fā)生一、二次遺尿,過后又恢復(fù)正常,均不屬病態(tài)。
(一)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當(dāng)分清寒熱虛實。一般來說,尿色黃赤量少,尿時有熱
感,小便黃臊味重,多屬熱證;而尿色清白量多,尿時無熱感小便清長無味多屬寒。病之初,形體尚盛,或尿黃短澀,舌紅苔黃,脈弦滑有力多屬實證;而病久,神疲氣短,或尿白清長,舌淡紅苔白或舌體胖嫩有齒痕,脈沉細(xì)無力,多屬虛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雖有寒、熱、虛、實之別,臨證以虛實多見,故治以固腎健脾補肺為主。對于實熱證當(dāng)以清利為治。
(三)分型治療
1.下元虛寒型(腎陽虛弱)
癥狀:夜尿頻多,每晚必遺,遺兒發(fā)育遲緩,面色白,形神疲乏,腰腿酸軟,肢冷畏寒,智力遲鈍,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腎陽,固澀小便。
方藥:桑螵蛸散合菟絲子散加減。處方:桑螵蛸9~15克,煅龍骨,牡蠣各30克,五味子9克,金櫻子15克,芡實米15克,肉蓯蓉3~6克,鹿角片3~6克,補骨脂9克。
加減:伴有痰濕內(nèi)蘊,困寐不醒者加菖蒲6克,遠(yuǎn)志6克,以化痰濁,開竅醒神;或加蓮子芯10克,益智仁9~12克以清心開竅;納差便溏者加黨參15克,白術(shù)15克,云苓12克,焦三仙18~30克,以補氣健脾和中肋運。
2.脾肺氣虛型
癥狀:睡中小便自遺,兼見面白神疲,氣短自汗,易于感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舌體胖嫩,苔薄白,脈沉細(xì)無力。治法:健脾益氣,固澀小便。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
處方:黃芪9~15克、黨參9克、白術(shù)9克、柴胡6~9克、升麻3~6克、炙甘草3~6克、烏藥3~6克、益智仁9~12克、山藥9~15克、桑螵蛸15克。
加減:納呆不欲食,大便稀溏者加云苓,扁豆、焦三仙健脾助運;肢冷汗多者加金櫻子,溫腎固澀。
3.肝經(jīng)濕熱型
癥狀:睡中遺尿,小便黃臊,手足心熱,面紅唇赤,口渴飲水,夜間階齒,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有力。
治法:清利肝熱,固澀止遺。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膽草3~6克、甘草3~6克、梔子3~6克、黃柏3~6克、車前子6~9克、澤瀉6~9克、柴胡3~6克、甘草3~6克、覆盆子12克、蓮須12克。
加減:目睛紅赤者加菊花、夏枯草、以清肝明目、夜間齘齒者加黃連,云苓,木通以清心安神,泄熱導(dǎo)赤;濕熱日久灼傷津液,證見,低熱盜汗,舌質(zhì)紅苔少,脈弦細(xì)數(shù)者,用知柏地黃丸,加減以滋陰降火。
其它療法:
1.單方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溫開水送服,連服十天。
(2)桑螵蛸、莬絲子各30克、益智仁、女貞子各50克、共為極細(xì)末裝膠囊每日9克,分三次口服。
(3)狗肉250克,燉黑豆100克。肉湯頓服。
(4)芡實、蓮子適量、煮羹、作點心服。
2.驗方
(1)加味補中益氣湯(本人經(jīng)驗方)處方:黃芪15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6克、柴胡9克、升麻6克、故脂10克、金櫻子、芡實米各15克、山藥15克、覆盆子、菟絲子各10克、益智仁10克、桑螵蛸15克、天臺烏6克、蜂房6克、煅龍牡各30克、麻黃6克、生姜10克、大棗3枚。
服法:日1劑,水煎服。七天為1療程。一般三劑見效,連服一至二個療效,大多可獲全愈。
(2)溫腎健脾滲濕湯。主治小兒滴尿癥處方:吳茱萸、肉桂各2克(桂枝6~9克也可)益智仁、白芍、車前子、茵陳各10克、黃芪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金櫻子、芡實米各15克。服法:日1劑、水煎服,七天為一療程。加減:如脾氣虛明顯者加白術(shù)、黨參;濕熱偏重者去桂枝(肉桂)加苡仁、白花蛇草、腎虛遺尿者加覆盆子、桑螵蛸、故脂。
按:滴尿癥、臨床特點:白天頻頻小便,點滴而下,其勢狀如陣雨后屋檐滴水,尿出數(shù)點即止,反復(fù)發(fā)作,不能自制。每小時3~5次,最多者每3~10分鐘1次,1天30~40次小便者常有之。但排尿病兒不感澀痛,且夜間入睡后反無上述表現(xiàn)。本證與癃閉、淋癥等有形似而實異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