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液時,電解質溶液與非電解質溶液的比例主要根據(jù)脫水性質而定。
(1)等滲性脫水:此型脫水臨床最多見,主要為細胞外脫水,但脫水嚴重的病例細胞內液亦同時損失。用1:1液(1份5%葡萄糖溶液,1份0.9%氯化鈉溶液)或3:2:1液(3份10%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鈉溶液,1份1.87%乳酸鈉溶液或1.4%碳酸氫鈉溶液),即1/2張液體補給(張力指含晶體的電解質溶液,如含鈉液的張力)。
(2)低滲性脫水:用3:4:2液(3份10%葡萄糖溶液,4份0.9%氯化鈉溶液,2份1.87%乳酸鈉溶液或1.4%碳酸氫鈉溶液)或6:7:5液(一般稱5:6:7液,6份5%~10%葡萄糖溶液,7份0.9%氯化鈉溶液,5份1.87%乳酸鈉溶液),即2/3張液體補給。
(3)高滲性脫水:為數(shù)較少,用6:2:1液(6份5%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鈉溶液,1份1.87%乳酸鈉溶液或1.4%碳酸氫鈉溶液),即1/3張液體補給。高滲性脫水時皮膚彈性及周圍循環(huán)尚好,脫水容易估計過低,治療中由于迅速糾正升高的血清鈉到正常水平時可引起驚厥,故恢復血清鈉不宜過快,應在72小時內逐漸降低至正常水平。
若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
脫水伴有循環(huán)衰竭時,應以氯化鈉溶液或血漿10~20ml/kg靜脈推注,迅速擴充血容量。由于正常血漿中鈉、氯比例為3:2,故輸入的電解質最好用2:1等張含鈉液(即2份氯化鈉溶液,1份1.4%碳酸氫鈉溶液或1.87%乳酸鈉溶液的混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