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從父學
紹興五年乙卯十一月十一日(1135年12月17日)辰時 ,蔡元定生于建寧府建陽縣麻沙鎮(zhèn)。
父親蔡發(fā),字神與,號牧堂,是一位造詣頗深的醫(yī)學愛好者。他常對人說:“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醫(yī)藥”,蔡發(fā)還是一位優(yōu)生優(yōu)育、實施胎教的先驅(qū)者,詹體仁在《蔡牧堂公墓表》中記載道:(發(fā))“常設(shè)古今圣賢像,俾使詹氏(元定母)日夕觀之,以踵太任胎教之風。故季通(元定)生而聰睿超群,高出常兒?!痹ò藲q能作詩,日記數(shù)千言,承父教精研三氏(程、邵、張)之學說,幼時能深涵義理象數(shù)之學理,十九歲秉承父志,登西山絕頂,構(gòu)筑書屋,忍饑吞野,刻意讀書,對天文、地理、兵制、禮樂、度數(shù)無所不通,對方枝曲學,異端邪說,能悉拔其根,辨其是非。凡古書奇辭奧句,學者不能分句,元定過目,即能梳理剖析,無不暢達。朱熹贊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
師事朱熹
二十五歲到五夫向朱熹問易,朱扣其學識,見他談吐非凡,即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四方來學者,朱必讓元定考詢方能入學。朱、蔡二人師友相稱,研究學問,著書講學,長達四十年,親密無間,在學術(shù)上成為朱熹的左肱右臂。
乾道六年(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設(shè)“疑難堂”,與朱熹在云谷的“晦庵草堂”遙遙相對。為了及時聯(lián)絡(luò)問學,故在兩山懸燈相望,夜間相約為號,燈暗表明學有難處,翌日往來解難。元定每到朱處,朱必留他數(shù)日,論學經(jīng)常通宵達旦。寶佑三年,理宗皇帝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繪蔡元定與朱熹對座講道神像。御書“西山”巨字,由孫杭石刻于石崖上。
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聞?wù)吣慌d起,在西山講學,學生常常擠滿書屋內(nèi)外。朱熹說:“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識之,吾與季通言未嘗厭也。”學生黃干說:“開始受學晦庵,首試西山蔡公之門,從游者多矣!公之來謁,先生必留數(shù)日,往往通夕論學不昧,從先生游者,歸必過公之家,得其言論不忍去,去皆必有所得也。干之識公為最久,而荷之教最深。”
西山公一生不干利祿,四十不就科舉,諸臣舉薦于朝,皇帝下詔,他都堅以疾辭,一心以研究學問著書立說為已任。著有《律呂新書》、《皇極經(jīng)世旨要》、《八陳圖說》等十四種書于世。